English

休闲产业的发展走势及时代特征

2005-03-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亭亭 我有话说

休闲产业作为经济产出的显著变量与文化要素,已成为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迈向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休闲产业。春节、“五一”和“十一”黄金周假日制度的实施,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我国将迎来休闲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为此,正确认识与把握世界范围内休闲产业的发展趋势与特征,

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休闲时间的占有将成为获取财富的重要途径

从休闲的时空概念看,休闲时间的有无和长短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如影随形,相伴而生。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为了温饱和生存问题,大部分时间主要用于维持生命的物质产品,即使付出全部劳动,也未必能够得到空闲。这就意味着,早期阶段的自由劳动与非自由劳动在时间的分布状况基本上属于同一个概念。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由于生产率的提高,大大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为剩余时间即“休闲”的增多创造了条件,从而加快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这一趋势彻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人为了谋生而付出全部劳动和生命代价,使“闲”的地位逐步提高。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西方的后工业化社会,随着“闲暇”的增多,物质消费已不再是最终目的,温饱也不是生活的主要问题,人们开始着眼于工作时间以外的休闲活动,此时经济本身出现了“休闲化”倾向。与早期的劳动相比,其工作与休闲的概念有了迥异的性质和内涵。一方面现代人的生活把“闲”看成是对闲暇时间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闲”又成为人类获取社会资源与财富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中,“闲暇”已经作为边际成本进入消费者的视野,从而获得“财富”与“利润”的经济学意义。从供给方面看,人们在休闲状态下得到了一种幸福和满足,以及身心的愉悦。这是一种不同于物质消费的有价格的“福利”,其消费的对应物是提供休闲服务的生产者或供给者,由此产生的劳动当然是财富的构成要素。从消费者看,人们在休闲过程中得到的身心愉悦,又会转化为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的精神力量。

可见,剩余劳动时间转化为“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的“闲”,不仅体现了现代生活模式逐步向具有高度文明的“普遍有闲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反映出人类将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把解决以生存问题为主的低级形态转向了以解决人类自身发展,完善自我为目标的高级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以精神要素为主导的经济形态

“休闲”是对闲暇时间的自由支配或有效利用,人们在休闲面前可以做出多种选择。这就意味着,不同的休闲方式不仅需要不同的休闲产品与服务与之配合,而且更需要有为满足这种需要的休闲产业互为条件。从现实的趋势看,这一特征既遵循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也符合了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论”自我完善的高级化理念。比如,在工业化初期,产业结构中农业和轻纺工业的比重较大,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所以,此时的产业结构比重呈现出“一、二、三”的格局特征。当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社会需求升迁,产业结构相应加大了附加值,以科技、信息、教育、金融、保险为内容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迅速裂变,随之演化为“三、二、一”的产业格局。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达和物质产品的丰富,社会需求开始瞄向“追求个性与自由发展”的以精神消费为主导的层面上,信息业、现代服务业和以高科技为中心的新兴产业层出不穷。其显著特征表现在 一是精神生产所创造的产品价值占一国GDP总值比重明显加大;二是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会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比重达到80 85%。

这一趋势昭示了人类在实现工业型社会向服务型社会的升级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将由以物质生产为主的生产模式向以精神生产为主的生产模式的转换。因为,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休闲经济作为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因素,在作用于供求领域的同时,会推动消费行为上升为产业行为。而产业行为的直接后果将会从根本上触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彻底性改变,它集中体现在对第三产业内部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产生巨大的提升和催化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是休闲产业已具备拉动内需实现总量扩张的经济能量,它的出现将为生产者创造大量获取财富的机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二是休闲的增加将意味着GDP的增加,这就为休闲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提供了发展的后劲与动力源;三是获得休闲的人,将会以较高的道德境界与文化修养,加快精神生产力的市场化、社会化与现代化步伐。

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休闲经济的时代精神

作为工业社会的伴生物,休闲产业的崛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后工业社会生产与消费将不再以物质产品为主,而是以服务为主。这一趋势体现了以消耗人力和自然资源谋求效益的传统产业,正在经历着向以科技为内涵的知识经济为主的休闲产业的历史性飞跃。它意味着,未来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变革,都将把人的全面发展和享受生活层面的问题置于核心地位。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提供的“有闲”、“有钱”的物质条件下,作为主体的人不仅能够以健康的心态、充实的生活、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创造性的活动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还可以在需要的推动下以不断探索的精神实现自己的意愿和理想。

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并不完全指其自身,而是依赖于社会关系,即人同外部世界、人同自然、人同自身关系的丰富和发展。应该说,这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比如,过去我们一提发展首先想到的是GDP,并不考虑增长下面隐含的成本与代价,虽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却忽略了社会其他目标的协调发展,从而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两级分化和社会动荡的严重后果。随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这种产业形态已不符合绿色GDP和人文GDP发展的价值取向。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无论是自然系统、经济系统,还是社会系统,任何系统中的要素均应处在一种辩证统一的联系之中,而不是单项指标孤立地发展。对于自然、社会而言,若将它们看成是一个发展的系统,追求系统整体优化与系统内各要素功能最大化,使人、人的创造物、资源和环境等均能达到一种整体上的相互依赖和共生的平衡状态,应该是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与科学休闲观的最终目的。与此相对应,社会物质基础增强,特别是休闲时间的增多,为人的全面发展与提升人的文明程度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未来的休闲经济时代,人类将会在殷实宽裕的物质生活,健康民主的政治生活,美丽怡人的人居、生态环境的关照下,有意识地培植具有高尚人格的精神素质与道德修养,以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伦理秩序自觉维护社会系统中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既有利于自身又有助于社会的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状态。

可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脉的休闲经济,其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思想,旨在人类获得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绝不以消耗物质资源为代价。它体现了人类对以往只追求增长和发展,不顾投入、产出总体上得失与平衡的深刻反思。

多元化与人文化发展将成为休闲经济的主要特征

从人性的角度看,人的休闲需求是普遍存在的,只是需求的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存在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也大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为休闲提供的各类生产活动和服务,一方面有其历史的规定性,另一方面,必将符合以人为核心的个性化与多元化的需求特点。

人均收入在50 200美元的前工业化时期,人们忙于迫于生存资料压力的有形劳动,休闲活动较为单一,其多样化受到抑制;在人均收入200 600美元的早期工业化阶段,随着大规模商品消费与人口增长,以及流通、金融、房地产和保险等领域的扩张,为休闲产业的多样化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在人均收入600 1500美元的工业化阶段,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用于以往较高食物开销的花费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衣服、住房和汽车等物质享受休闲品的生产与消费日渐升级;在人均1500 4000美元的发达工业化阶段人们收入境况的改变伴随着寿命的延长以及需求、品味的变化,个性化、无形化的精神享受品的服务需求开始增长。在人均收入4000 20000美元的后工业化时期,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与消费服务开始纳入休闲经济的宏观视野。休闲产业在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开始显现,特别是由多元化引发的“自由消费”带来的精神享乐,由于适应了人全部身心的精神需求而日益受到重视。

另外,休闲经济多元化特征还体现为发展边界的日益模糊性与交叉性。从休闲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看,它的总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技与互联网的发展,休闲产业在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伦理关系的相互作用下,其花样与种类将日益繁多,从而构成休闲产业多元化的又一景观。比如,在生活层面上有对节约型消费观的价值追求;在享受层面上有对休闲消费观的价值认同;在发展消费层面上有对文化消费观的价值遵循。对休闲产业未来发展走势的基本预测充分表明,休闲经济正在由过去有形的、单一的物质目标向现代无形的、多元的符合经济发展理念的人文关怀的目标转变,它体现了休闲产业作为文化观念现代化与社会结构现代化一致性的总趋势将成为历史的必然。 作者单位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