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005-03-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袁祥 我有话说
记者 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要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近年来,你一直从事环境保护和生态道德建设的研究,对此,一定有不少思考。

陈寿朋 我在内蒙古工作和生活了40多年,是草原生态日益恶化的见证者。我国拥有4亿公顷草原,约占国土面积的41%,这些草原

原本是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保护屏障,然而,多年来草原生态的恶化已经开始影响到国家的生态安全。过去人们提出要征服自然,以一种征服者的心态和姿态面对自然,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了人类的错误言行,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现在,我们对过去的错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要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就要大力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现在,全社会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意识日益增强,一系列关于生态保护的法律正在不断地完善和修订当中。但是,我以为仅靠法律、法规还远远不够,还急需在人们心灵深处构建牢固的生态屏障。这就是我一直倡言生态道德教育的动因。

记者 对于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道德教育具有怎样的作用?

陈寿朋:我认为,如何规范和构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是道德的主要内容,可称之为生态道德。道德力量对人们行为规范的作用是巨大而深远的,对人们从小养成对大自然的爱护至关重要。应该说,我们对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严峻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但对如何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尚缺乏很好的对策,所以我提出,生态道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是与非、善与恶的素养,从小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急需大力倡导生态道德、提升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要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记者 未来20年,我国经济总量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将不可能支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目标难以实现。

陈寿朋:必须转变现有的发展模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最主要的一项举措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遵循无废论原则,使物质和能源在循环体系中得到持久和合理利用,使经济增长方式从循环再生中得到提高,实现人类“增产、减污、节能、增效”的发展。从人类发展意义上讲,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环境整合的经济,是经济和环境的双赢,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路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