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现实主义形式探索市场运作

2005-03-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彦君 我有话说

概括地看,我们可以发现2004年的戏剧创作的动态图式,以及它们的总体特征和倾向性。简而言之:直面现实、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之作进一步展示出丰厚的平民化和感性化经验;品种多样、语汇自觉、地域性风格张扬成为戏剧形式方面的动向;戏剧市场化运作初露端倪。

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得到延续和深化,平

民化的叙事视角和感性化的叙事策略成为亮点

2004年的戏剧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骄人成绩的,是以当代中国历史和人生为表现内容的现实题材作品。话剧《平头百姓》、《万家灯火》、《打工棚》、《秋天的二人转》,豫剧《村官》、《白发亲娘》,评剧《长霞》,花鼓戏《书记有本难念的经》,小剧场戏剧《临时病房》等一批优秀剧作,反映当下物质现实和精神现实,表达社会关怀和人文思考,其中的故事和人物,与我们遭遇到的现实与体验渐趋一致。社会转型期的困惑与迷乱,消费社会失衡而无序的状态、尴尬无奈的生命经历,都不同程度地由“缺席”转为“在场”。

打动我们的,首先是创作者平民化的叙事视角。与底层民众人生认同的价值估量、精神趋势和社会理解,都具体化为叙事中的切近和体贴。《打工棚》通过一个落选的村支书进城打工的故事透视了当代生活中普遍的社会结构变迁,以及农民工群体艰苦的生存境遇;《平头百姓》写挣扎在现代文明的夹缝中、似乎无足轻重但关键时刻却能爆发英雄本质的下岗工人;《山东汉子》将一个不辞千辛万苦、步行数千里、用手推车送残疾人回家乡的小人物搬上舞台……在这些作品中,生活不全是莺歌燕舞、艳阳高照,英雄也不再高大完美,全知全能。对现实的直面,对普通人日常行为、日常状态的平实描写,强化了这些作品与观众的情感联系,拉近了剧中人物和观众间的心理距离,取得了更大范围内的认同和接受。

这些剧作的情致,在于剧作者敏锐地捕捉并提炼出大量独特、具体的感性生活形态、细节和语言,并经由这种表达语汇托举出时代的鲜活经验和生活质感。土坯房、建筑工地、大杂院、小厨房等场景呈露着生活的原生状;打吊针、剪照片、卖茶叶蛋、修自行车等日常琐事,满足了当下文化语境中大众渴望触摸现实的审美心理需求;病友间、朋友间、夫妻间、父子间的口角和碰撞,使人物和主题变得血肉丰满。这种感性化的叙事策略,强调的是更为具体、微小、形而下的生活理解和人生理解,以及为时下一些作品所缺乏的经验层面。

追求品种多样化、戏剧语汇的自觉,以及地域性风格的张扬

为适应多层次接受群体的需求,2004年戏剧对于品种多样化的追求渐成走势。贺岁喜剧《亲戚朋友好算账》、青春版和经典版昆曲《牡丹亭》、原生态昆曲《宦门子弟错立身》、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原创思维京剧《天地一秀才》、颠覆版京剧《王熙凤大闹宁国府》、评剧报告剧《妈妈》、音乐话剧《半生缘》……仅从冠名中,人们就可以觉察到戏剧类型的众多。名称的产生,或是基于审美趣味的划分,或者意在培养固定观众,或为锁定艺术风格。这些作品以姹紫嫣红的斑斓色彩,妆点了戏剧百花园的万千气象,也为创作者个性表现和自由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

语汇的自觉为2004年戏剧增添了几分成熟。众多作品或是坚持传统戏剧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以其本色与完美濡染我们的心灵。如豫剧《程婴救孤》、川剧《巴山秀才》、昆曲《宦门子弟错立身》、话剧《凌河影人》、《父亲》、《又一个黎明》等,都试图回归戏剧的本体美学规范。或是强调“转型”和“现代性”,移步换形,多所借鉴。如甬剧《典妻》、花鼓戏《老表轶事》、越剧《家》、话剧《万家灯火》等,更加富于活力和朝气。或是追求变异的边缘形态,在表达方式和审美格调上不拘一格。如小剧场话剧《天上人间》、《军号响了》、《眉间尺》等,不约而同地探寻着视听经验新的可能性。

地域性风格在2004年的戏剧中迈过了题材的门坎走向进深。广东话剧《十三行商人》、山西话剧《立秋》、浙江越剧《藏书之家》、山东柳琴剧《墨子》、河北评剧《香妃与乾隆》等作品,以本地文化资源为基础而重新洗牌,逐渐融入区域进行文化观光产业开发的新诉求中,重叠了当地政府、文化机构和戏剧人的共同梦想。其中的地域色彩和本土阐述,使戏剧在新的社会、文化结构中拥有了就地再生和对外影响的新坐标,从而成为越来越多地方戏剧的风格确认。

引人注目的戏剧市场化运作个案

2004年戏剧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引起注意。为配合政府文化产业化的战略性调整,一些作品如大型魔幻童话剧《迷宫》和“原生态”昆曲《长生殿》等,在戏剧的市场化运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验。

与创作过程同步的“热身”运动,是两部剧作运用现代市场学思路,在戏剧营销方面做出的大文章。演出之前数月间,《迷宫》的巨幅广告已然矗立在市中心的长街上,各大报纸铺排着与创作过程同步的系列报道,票务公司推出了家庭套票。而有关《长生殿》的几十堂讲座,则开到了各大学的讲台和企业家的办公室里,公路上,大巴的车身载着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巨幅图像到处“游街”……这种强大的宣传推广攻势,不仅吊起了老戏迷的胃口,也吸引了众多新观众的眼球,不仅引起了圈内人的关注,而且有效地激发了文学界、美术界、音乐界甚至建筑界人士的好奇心。

两部剧作启动市场的另一策略是创作风格定位。《迷宫》针对儿童市场,主打“现代”风格。多媒体制作的场景奇观、运用电脑特技创造的蒙太奇式画面以及色彩明亮、形状特异的卡通造型等,都是对现代科技因素的有意识调动。《长生殿》则以“比传统还传统”为号召,来征服那些渴望摆脱喧嚣和浮躁的现代观众。对文本“只删不改”,尽可能保留原貌。舞台上一桌二椅、出将入相、龙凤守旧、风旗布墙,严格遵循戏曲空间的美学传统。不仅如此,创作者还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放大了传统。枣红、橙黄、月白等色彩调配,凝重而不鲜艳;表演风格含而不露、哀而不伤;刺绣、木雕、彩绘三种传统技艺融入舞台装置。这些努力都获得了较好的演出效果。这两部有着现代市场意识的作品为戏剧提供了一个尝试和探索的起点。它至少告诉人们,在市场化的道路上,戏剧人没有徘徊犹豫,而是在进行建设性的努力。

上述三个方面,成为2004年众多戏剧作品的总体趋向与精神集合。盼望戏剧创作在走过2004年之后继续前行,行进在时代的引领下,行进在日趋开放、和谐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语境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