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一点认识

2005-03-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霞林 我有话说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诸多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说流派。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尤其是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不仅在历史进程中产生过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发挥着作用。诸如:天下

为公、民胞物与的社会理想;崇德重义、仁爱胸怀的道德情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的处世哲学;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奋争精神;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尊重传统、尊重前人的统绪观念;主张统一、反对分裂的爱国思想;海纳百川、协和万邦的包容气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澹泊明志、君子慎独的自警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超越功利、崇尚节俭的生活态度,等等。孔子的许多至理名言,在今天,仍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用语,如“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三人行必有我师”、“既往不咎”、“欲速则不达”、“举一反三”、“后生可畏”、“任重道远”、“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所有这些具有精神价值的东西,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我们民族的风骨和气度,培育了我们民族的品格和精神,起到了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当然,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但思想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起到巨大作用。正是传统文化中这些积极因素的长期熏染,代代承传,使我们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渐趋认同,并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从思想内涵来看,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本精神,大体上表现为四个方面,即天人合一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刚健有为的观念、以和为贵的观念。比如,传统文化中“贵和”思想占有突出的位置,有着丰富的内涵。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常运用“和”的观念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贵和”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处世乃至内政、外交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现在所说的“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政通人和、和谐社会、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这些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智慧的源泉、文化传承的载体,既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资源。

在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的100年里,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的转变主要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使中华民族早日从殖民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二是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精神和活力,即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具体内容,简单地说就是区分民族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努力将其中的精华与世界先进的科学文化相结合,使之成为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前一个问题在新中国成立时已经得到解决,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则一直延续至今。这是因为,传统文化作为曾经长期在中国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文化系统,作为长达两千多年官方意识形态,无论在社会生活的深层还是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中都还有着深刻影响。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应该始终重视提炼和汲取我国人民在古今创造的所有优秀精神财富,既包括传统的儒释道中有借鉴价值的内容,也包括从国外传入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既保持民族优秀传统,又适合当代社会特质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

所谓现代化进程,实际上包括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过程。这样一个多层面同步转变的过程涉及到人们生活所有方面的深刻变化,不仅是经济的、政治的,而且包括文化的、价值观念的转变,于是就有一个如何理解现代化与现代文明的问题。

究竟什么是现代化?我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概念,不仅包括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物质文明,以思想道德为核心的精神文明,而且包括以民主法制为核心的政治文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告诉我们,无论是建设全面小康还是基本实现现代化,都不仅是经济的,而且是包括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和人的全面发展。

今天,我们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其中包括文化的复兴。如果没有文化的提升,没有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可能的。而在文化复兴中,不可缺少的一课就是深入研究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不但需要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而且需要从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方面加以深入研究。我们能否在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中学会并善于综合中西古今,将直接关系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对传统文化要作全面而科学的分析,既不能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也不能厚古薄今。正确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创新,重在创造性转换。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是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保持着“耕读传家”特点的半天然半教化的社会,这种社会经济文化结构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如今已不复存在,与此相联系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同时带来了思想观念方面的进步和民族精神的提升,发展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为坚实可靠的保证。从当今中国的现实状况看,应该充分肯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开拓了生产力发展的广阔领域,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新的条件,增添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催生着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观念和进取精神大大增强。

继承传统,也包括继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传统。它包括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毫不利己、专门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情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进一步发扬光大。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把弘扬传统文化与培育民族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