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秦女学筝与应手成曲

2005-03-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崔宪 我有话说

秦女学筝,比喻对所学之技手法生疏,动作不协调,用以比喻初学者的技艺生涩,它来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听莺歌》:“前声后声不相及,秦女学筝指犹涩。”说的是秦地的年轻女子刚学筝时前音不达后调的情景。应手成曲,则表示音乐的技艺高超――不仅技术娴熟,而且修养深厚,能做到音乐的表现手到曲成,并得心应手。它

来自《隋书・万宝常传》:“应手成曲,无所碍滞,见者莫不惊叹。”因为万宝常是“识音人”,“幼学音律,师于祖孝征,知其上代修调古乐。周之璧?,殷之崇牙,悬八用七,尽依《周礼》备矣。”(《隋书・音乐志中》)他不但是一位精通音乐,而且也是深知“礼乐”制度的民间乐工。对音乐的认识与了解,万宝常非但不是秦女学筝,而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秦女学筝与应手成曲,表现的正是在音乐把握上两种不同的境界,在古代与今天这两种境界的差别都是存在的。

筝,现称“古筝”,因曾在秦地广为流传,故有“秦筝”之称,如《宋史・乐志》所载魏文帝“齐倡发东舞,秦筝奏西音”和“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的诗句,就是用“秦筝”作“筝”的代称。诗中以“秦筝”与“齐瑟”并称,还说明筝擅长表现慷慨激昂的曲调,瑟则擅长演奏优美柔和的旋律。

在诸多乐器中,与琵琶相比,筝的演奏技术较易掌握,民间历来有“千日琵琶百日筝”的说法。意思是筝的学习与演奏相对容易,而琵琶的学习与演奏相对较难。但是,从音乐的角度讲,无论技术上的难与易,要能做到“应手成曲”的程度,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音乐修养作基础,单有高超的技艺,要做到音乐的表演“无所碍滞,见者莫不惊叹”的水平也是不可能的。正因如此,梁朝沈约在《咏筝》中有这样描写:“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如果“秦筝”不是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要“吐”出“绝调”和“扬”出“清曲”,也是不可能的;当音乐弹到激烈处,也正是秦筝“弦断”时,音乐这时并未停顿,反随“妙指”声声不断、连绵不绝……这不仅是对秦筝技艺的微妙刻画,而且也是对音乐艺术的绝妙赞美。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