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航空大国”向我们走来

2005-03-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连成 我有话说
由去年11月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签订的我国航空运输企业和国外航空制造业巨头之间大批量的航空产品买卖订单,如今已陆续进入交货阶段,人们在2005年春天的航空市场上看到了一个惊喜 中国正在成为“航空大国”

中国民航进入高速增长期

“中国航空运输市场不仅是

目前全球范围内增长最快的市场,也是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副局长高宏峰曾对记者说,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适合发展空中交通。中国从目前人均GDP10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这一阶段将是中国民用航空业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民航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航空运输市场已经进入了新一轮高速增长期,去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民航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170.7亿吨公里、9064.1万人和201.1万吨,分别比2003年同期增长43.9%、50.2%和30.8%。北京首都机场去年旅客吞吐量超过3000万人次,国内超过1000万人次的机场有7个。我国已与90个国家签署民用航空协定,在海南试点开放第三、四、五航权,在厦门和南京试点扩大货运第五航权,中国民航采取国际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等办法增加飞机,中国政府颁布了新的《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这些都使外商投资中国民航企业的比例及其他限制条件大为放宽。我国的民航事业正在融入国际化的洪流中奠定中国作为“航空大国”的地位。

“航空大国”不是梦

四川斯奈克玛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经理干毅向记者分析说,中国航空第一、第二集团对航空产品的研发从军用转向民用,其所属企业从代号转向真名实姓,管理体制从自我封闭转向与外界的广泛交流,这标志着中国民族航空业正在崛起。但我国目前的商用航空市场还很有限,拿飞机拥有量来说,我国“四大航空公司”合起来才不过600架飞机,而国外一般的航空公司都拥有700到1000架飞机,我们的飞机制造业正面临着战胜自我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挑战。

有专家认为,我们已经置身于一个开放的国际环境,民族航空工业要强盛,就必须跨越体制方面的限制,走市场化道路。现代飞机制造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研发费用更是惊人。像飞机发动机这样对材料的润滑、冷却性能要求极高的关键部件,我们可以通过互利合作和技术转让的办法,缩短我们与世界同类先进企业的距离。我们在购买国外飞机的同时,必然会要求一定量的飞机备件在国内生产,使国内航材企业得到技术提升和具备相应的零部件加工能力,逐步培育起民族的航空产业体系,这样才会有我们自己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客机问世。

迈向“航空大国”的新起点

中国民用商业飞机工业终于在去年的第五届中国航展上推出了自主研制的ARJ21 700型支线飞机。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企划处处长陆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ARJ21的研制成功已引起了许多世界航空大企业的兴趣,他们已承接到35架飞机订单,它是我国研制的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涡扇支线飞机,为ARJ21 700型飞机配套的国内外供应商都是国际一流的专业公司,其舒适性、适应性、经济性和共通性都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ARJ21成功推向市场的事实表明,进入21世纪的中国航空工业完全有能力采用世界最先进的系统和设备,研制出中国自己的商用飞机,中国生产的民用飞机将在自己的航空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并将成为中国迈向“航空大国”的一个新的起点。看到哈飞与法国宇航合作生产的“Z 9飞机”,昌河与意大利阿古斯塔公司合作生产A109直升机以及一大批国际知名的飞机发动机公司、起落架公司、机载设备公司、航空电子公司、雷达公司、锻件公司通过航展的合作平台,争相加入中国航空产业大军的行列,空中客车中国有限公司公关部总经理米晓春和厦门航空公司公共关系处处长黄韶晖不约而同地向记者表示,一个迅速崛起的朝阳产业正在缩短中国走向世界“航空大国”的历史进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