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报告》回顾了国内近年来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勾画出下一步市场化改革的初步设想,充分表达出央行力推利率市场化的强烈信号,利率市场化脚步开始加快。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改革最为重要的一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增强商业银行防范化解
让利率机制发挥作用
利率,就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就是让金融市场利率水平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利率管理等多方面的市场化。融资对象的多样性及融资结构的多元性,决定了利率市场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往往表现为从一个融资领域向多个融资领域的逐渐演进。
1993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构想。按照“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基本思路,12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之路也在一步步地迈进,特别是近几年来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易宪容介绍说,按照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来划分,目前我国利率可以分三类:一类是被严格管制的利率,主要是指居民和企业的人民币存款利率;二类是正在市场化的利率,主要是银行的贷款利率和企业债券的发行利率,目前处于半管制状态,有一定程度的放开;三是完全放开利率,包括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以外的各种金融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等。目前利率调整的最大任务是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特别是居民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央行提出的“贷款利率管住下限,放开上限;存款利率管住上限,放开下限”,基本展现了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的总体趋势。
利率管制的弊端
与利率市场化相左,管制利率可谓弊端重重。
一般来说,利率作为金融市场的价格,它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市场的利率机制将稀缺的资本分配到经济效率高的地方,使有限的资本能够有效使用,让无效的投资在竞争中淘汰。易宪容指出,在管制利率条件下,资金往往向着银行、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等更容易得到贷款的部门集中,使其从中轻松获利,而这种财富转移无形中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以及广大储民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贫富差距拉大、民间信贷活跃等社会问题。我国经济发展中一轮又一轮的投资过热、重复建设很大程度上就是被较容易获得贷款的地方政府用来进行盲目投资造成的。
与此同时,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利率用以诱导民众储蓄投资的功能也会因此弱化。从2003年12月开始,我国实际利率已连续一年为负,同时数据显示,2004年前7个月的国内居民储蓄存款平均增幅同比下降了4%,这种情况直到10月份调息之后才有所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长期低利率或负利率的情况下,民众储蓄热情必然下降,大量资金会流出正规的银行体系,流向收益更高的债券、基金、房地产等,使得商业银行无钱可贷。长此以往,固定资产投资会逐渐下降,整个社会经济增长放缓。
通常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是相吻合的,利率水平会围绕经济增长上下波动。易宪容说。由于长期对利率的管制,国内经济保持了连续多年的增长,但利率水平却始终固定于一个不变的水平上,国内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长期背离。依照国际惯例,央行对基准利率的调整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市场的供需。但国内研究表明,从1996年到2003年,我国央行对利率进行了9次调整,利率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对通货膨胀和实际产出的影响不显著。
种种情况表明,从计划经济延续下的利率管制使金融资源无法进行市场化分配,利率水平与实体经济相背离,其对经济发展应有的调控功能发挥不出来。易宪容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仅仅用一些宏观经济指标来讨论是否应加息的问题无疑是个误区,当前更关键的是如何让利率机制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风险定价是关键
应该说,银行存贷款就是按照利率高低向企业、个人出售或购买资金风险。因此金融产品的风险定价机制是利率市场化的核心,风险定价机制的有效程度决定了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程度。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银行风险定价机制确立的重要性?易宪容说,国内金融市场的最大问题就在于金融产品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价。在利率管制条件下,无论是存款贷款,银行都只能按照央行规定的价格买卖风险,即使各银行的资信等级有高有低,银行却不能因此通过协商获得更好的交易条件,而存款者也没有可能更廉价地去购买风险。银行的产品和服务都是同质性的,民众也没有选择。在这种风险无差异的情况下,银行工作人员不懂得也不需要对每一笔款项进行风险定价,银行的不良贷款也就由此而生。
2004年10月29日,央行决定不再设定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易宪容认为:“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政策,它迈出了利率市场化最大的一步。”因为这个政策已经触及到银行风险定价机制的核心,它既可以测试银行的风险管理与定价能力,也可测试企业对利率市场化的承受能力。
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下浮利率和上浮利率的贷款在新增贷款中占比分别为27.13%和44.33%,较三季度分别增加2.83%和8.63%,说明银行的风险定价意识增强了。同时,小型企业在利率下浮的贷款中的比例较三季度上升了5%,说明银行开始根据企业的信用、风险等因素来确定贷款价格高低,而不在于企业大小规模、企业性质等。
易宪容说,从市场对利率政策的反应来看,国内利率市场化之路可能会比预想的要快一些。只要银行能以收益与风险成本相对称原则为基础,根据自身业务状况,完善内部定价机制和管理核算体系,逐步提高利率定价能力,利率市场化自然形成了,存款利率放开也会水到渠成。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推进市场化,当前我国利率体系中基准利率设定问题还有待完善。易宪容提出,一是当前的基准利率设定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方法,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测算体系来决定基准利率的多少;二是作为设定基准利率的诸多参考指数,其市场化程度有多高,以及反映经济生活的真实性有多少还有待商榷。以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例,CPI各种商品的权重目前还是20多年前制定的,而今民众的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当前发展最为迅速的汽车、旅游、房地产等行业变化却没有纳入CPI的指数当中。因此,科学测定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为利率水平构建一个真实可信的参考体系是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