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散文怎样承担起中国文化建设责任

2005-03-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专栏记者:韩小蕙 本期策划:王保纯 沈卫星 我有话说
特邀嘉宾:

曾绍义(散文理论家、教授)
谢大光(散文理论家兼出版家)
素素(散文作家、鲁迅散文奖获得者)
穆涛(散文编辑家)

缘起中国自古以来

就视“文章”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现当代散文继承了这一传统,同样承担起了中国文化建设的重任。近十几年来,散文文坛一片繁荣,前行的速度迅猛。今天我们请来几位散文研究和写作方面的专家共同来谈谈散文的问题。

散文怎样更贴近生活

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散文 含随笔 创作勃兴,出现了写者众、读者众、研究者众的局面。但也有人批评说,面对急剧变化的当代生活和劳动大众,面对人们精神、心理、道德上的种种困惑,散文创作还是与这些最切近的问题相脱节的。各位是怎么看的呢?

谢大光:过去有一种说法,散文是文学的轻骑兵,理应最及时便捷地反映社会的变化。而“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发展史表明,每当社会生活发生剧烈变革时,散文的反应却比较慢,这是因为散文承载的文化传统更深重一些。当然这并不是说当下的散文完全与现实变革脱节,只是说能触及人内心深处的优秀之作还少。

素素:散文写作热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必然要发生的,它与生活的急骤变化当然有关。我不认为散文与当下生活脱节,反而觉得它与生活太同步了,彼此贴得太紧密了。我们常说审美需要距离,而当散文与生活没有了距离后,原本十分精英、十分庙堂的散文就有了一种世俗的烟火气。

穆涛:我的看法有点不同。考察当前的散文,看不出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看不出当下生存的不容易。散文家们的日子过得好,笔下的生活很高尚,读书、旅游、休闲、收藏,表述的思想也多优雅高洁,这离当下的真实生活太远。有些写现实的作品缺乏现实精神,比如写农村,仍是饱含诗意的,看不到沉重的负担、教育的滞后,看不见拿不到工钱的农民工,每每读到这样的文章,我就想,这是散文应有的姿态么

今天的散文应该走向哪里

记者:在今天的一部分年轻作家看来,散文不应担负“文以载道”的责任,而应向纯粹审美方向发展。近来有一种声音越来越大,强调“技术主义”写作,主张抽掉一切社会内容,只为纯美而文。由于他们本身的生活经历所致,其作品集中表现的是“白领”的生活及其感情,这一现象甚至影响到整个散文界的创作倾向。你们怎么看这些问题?

曾绍义:近20年来,以巴金《随想录》和余秋雨《文化苦旅》为代表的散文佳作,因其对“文革”灾难和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续振奋民族精神的真切探索,受到海内外读者的广泛赞誉。

但我们也要看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 尽管散文在空前发展着,却是数量虽多而传世精品很少,作者队伍不断扩大而精益求精者罕见。有的人只把写散文当作“稻粱谋”的手段;有的则公开宣称写散文就是“揭隐私”、“裸露”、“自我”,根本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和“使命”。因而在大批量生产的作品中,我们既看不到时代前进的侧影,也听不到广大群众的呼声。这种对读者没有半点效益的“作品”只能算是“废品”,对作者来说也是极大的浪费。

谢大光:闲适小品的出现,是对以前几十年不允许这一类文字存在的一个反拨,现如今又有市场需要,大批量的生产就不可避免了。文学作品一进入批量生产,就可能落入窠臼,套一句老话,叫做“赋得闲适”。闲适而又要“赋得”,则敷衍出一股依傍之风,傍历史,傍哲学,傍时尚,惟独不面对内心的真实。这种经过现代包装的假、大、空,虽然符合利润最大、成本最小的商品生产原则,却与文学无干。

穆涛:应该说,散文需要高雅,高雅是一件严肃而郑重的事,同时涵意要深。而我们现在理解中的“雅”字有些轻飘飘,烟呀,云呀,茶呀的,总之有点不好食人间烟火的意思。散文要推动中国文化建设是整体的事,但具体到每个人或每件作品,应该写出高度,先把自己向前推动了,再去推中国文化。

素素:我也隐约听见了这种声音。这种声音对我的写作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我反而很在意地去倾听。给我的感觉,这是一场对散文本质的问询和探索。因为散文的历史太漫长了,散文背上的包袱太沉重了,我们让散文负担的东西又太多了,所以这一切总要在某天被改变。新散文自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写到至今,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的确患有一种难治的顽症,许多资深散文家对此既缺少质疑,也不想改变,而是采取了一种顺水推舟的态度。这让新一代散文家感到窒息,他们知道自己缺少的是经验和阅历,但他们更明白自己富有的是敏锐和直觉,所以他们要放弃内容,要背离一下“载道”说,要还散文以纯美的面目。这里确有过激和偏执之嫌,然而这是为了让这种声音传达出去,不必大惊小怪。在散文群体里,毕竟还有许多人乐于承担,乐于载道。技术主义的声音只是影响了散文创作的倾向,它毕竟还没有变成散文前进的方向。

散文怎样肩负起推动中国文化建设的责任

记者:相对而言,散文确实是比较高雅的艺术形式,但是,近来呼吁散文担负表达社会和人民心声的责任的声音日隆。请你们谈谈散文怎样在推动中国文化建设的同时,又从艺术上得到高水平的发展?

谢大光:中国当下的改革,产生的变化和影响是多向的,人的构成趋向多元化。因此提倡多样化是必要的。精神产品只有多样化才能符合不同群体的需要。让更多人都能写自己熟悉的、想写的题目,都能发出自己的心声,散文就活了。

穆涛:《美文》杂志发表过一篇近5万字的长文《向农民道歉》,社会反响很大,但有的散文家说这不是散文,没有文学性。那么,散文的文学性又是什么呢 散文是文学,但文学的核心是人,是人在文明进程中的真实状况。《美文》杂志倡导大散文写作,强调关注社会进程,强调生命力,强调良心和良知。文学的危险在于对社会思潮的怠慢和漠视。

曾绍义:作为“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文学的一枝,散文创作要作出新的历史贡献,我以为首先要“眼睛向外”,就是要看到“自我”之外的大千世界,看到不断创造奇迹的崭新时代,特别应当大力赞颂亿万劳动人民为国家富强所进行的艰苦创造,密切关注广大群众在重科学、兴民主、强法制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变化。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种种落后、愚昧和丑恶现象,也要及时揭露,树立正气,扫除邪气,让散文这一深受读者喜爱的艺术继续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为振奋民族精神、启迪人生智慧发挥更大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