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是“世界水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建议,于1993年1月18日通过决议,把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希望通过此举推动全球对水资源的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缓解日趋严峻的缺水问题。
转动地球仪,虽然可看到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是蓝色的水面,占70.8%,但必须指出的
淡水资源分布不合理,是地球的又一特征。约65%的水资源集中在近10个国家。同时,全球又有80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世界人口的40%生活在那里。据联合国数据,全球目前有11亿人的生活缺水,26亿人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在严重缺水的地区,因争夺水资源而导致的村民械斗、部落冲突乃至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屡见不鲜。
宝贵、有限的淡水资源被蚕食、被污染,是地球的第三个特征。联合国的调查显示,全球每年排放的污水高达4000多亿立方米,有5万多亿立方米的水被污染。每年有数百万人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得病丧命。水污染不仅大量蚕食饮用水资源,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正是鉴于上述考虑,联合国第58届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2005年至2015年为国际行动十年,主题是“生命之水”。内容包括增强公众对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加强淡水资源管理,节约用水,减少污染,通过谈判解决水资源分配等。
许多国家对淡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早有认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的通过立法来保护水资源,加强对淡水资源的管理;有的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水的重复使用率;有的从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入手,降低水耗;有的增加科研投入,将目光投向了海水淡化……
应该说,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大大增强。但人们在节水、保护水资源方面取得的成效,远不及地球村因人口增长而带来的新需求,及人们为了生存而对水资源造成的新破坏。淡水资源紧缺的趋势并未扭转。
另须指出的是,缺水地区大多在发展中国家。受发展水平限制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他们在保护水资源方面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发达国家有义务向他们提供更多的援助和支持。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喝上净水,每一个地球村民都应立即行动起来。同时,我们期待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作出更多承诺,拿出更多行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