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2005年2月1日理论周刊上发表了《经济学的边界》一文,作者程实先生列举了某些经济学家认为海啸后的经济援助会从某种程度上增加受灾国对灾难的接受程度,使之降低对灾难的防范;著名经济学家巴罗认为所有的减少艾滋病痛苦的努力都是对预防艾滋病的负面激励;以及“扩大贫富差距有利于经济增长,降低失业保险
我不知该文作者程实先生具有怎样的学术背景,以我对经济学的理解,恐怕程实先生文中的表达源于其对经济学的误读。
现代经济学的概念已经从资源配置的科学转化为研究理性人行为的科学。正如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开篇所言,“经济学是关于财富的科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前一句是讲明经济学是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有效率地创造财富的科学,第二句是指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理性人行为的科学。理性人的行为不限于经济行为,她包括政治、法律及其它社会行为。因此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分析框架,给予我们一个全新的看世界的视角。从经济学提出一个崭新的角度看世界而言,经济学没有边界。一切社会现象均可放在效率的视野下重新审视。正如萨缪尔森所言,“一旦进入这个新奇的思想领域,你会发现世界与从前相比已大不相同。”经济学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得出“有悖常情的结论。若经济学得出的结论与常情无异,与从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的角度得出的结论类似,经济学便没有存在的必要。
经济学的“帝国主义”倾向是指我们可以借助经济学这个独特的效率视角去重新审视早已熟知的世界,它会给你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惊奇。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用“热切的心情,冷静的头脑”作为经济学教科书的题目。再三强调要我们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的思考。“经济学节约了爱”这句戏言表明,经济学家的思考要抑制热切的心情,开动冷静的头脑。依据经济学效率、理性的逻辑,得出的结论可以透过温情的面纱直面事物的内在本质。例如程实先生所列举的有悖常情的奇谈怪论,都具有很鲜明的经济学特色。我们承认“经济学是一门以价格为中心轴的科学”,但对价格的理解是宽泛的,用代价去替代价格更准确。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人类在选择时总是有得有失,任何所得与所失的比较与权衡均是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包括程实先生认为经济学不能研究的生命。将生命的价格理解为为获得生命而付出的代价,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实例。例如上海人就测度出培养一个孩子直至大学毕业的费用为40多万。我也曾用10万元的手术费,挽救了父亲的生命。此外,援助与救济可能造成对援助与救济的一种依赖也是不争的事实。北欧国家高福利养懒汉,影响了就业及经济增长有目共睹。扩大收入差距有利于经济增长也非奇谈怪论,它是指相对于收入均等而言。适当的拉大收入差距有利于经济增长。扩大收入差距一是产生个人努力的激励,使社会成员为了改善个人收入而艰苦奋斗,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促进了经济增长。二是高收入往往有较高的储蓄倾向,从而有利于资本的积累。这也是为什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原因。经济学的分析是实证分析,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能否用扩大收入差距这种方式去促进经济增长是政治家而不是经济学家的决策。正如曼昆在《经济学原理》教科书中说的那样,经济学家是科学工作者而不是决策者。众所周知,目前分配领域的国情是两极分化,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这已经构成了威胁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由于收入均等的社会环境已不复存在,有哪个经济学家敢建议政府在目前的条件下再用扩大收入差距的方法去推动经济增长 它的代价岂不是更大 离开环境的约束,任何经济理论都是空中楼阁。
当然,我们要充分认识经济学的局限性。经济学仅从效率的角度看世界难免片面。况且一个和谐的社会并不是仅仅以效率为唯一追求目标,它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被经济学冷酷的结论所吓倒。为了公平,为了稳定,我们可以适当牺牲部分效率。有了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我们在牺牲效率时能够做到心知肚明,能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我们行动的代价。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平衡理性与感情,找到一个效率与公平的融合点。正如萨翁所言 “社会必须寻找市场规则与福利国家的慷慨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只有在充满热情的同时保持冷静的头脑,经济科学才能发挥作用,社会繁荣和公正才能保证。”
不要惧怕经济学对社会问题的肆意渗透,“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不同学科给予我们不同的观察世界的角度。多角度多方位地透析世界,不仅可以使我们少犯错误,而且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享受复杂而多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