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城市多中心与北京人口增长

2005-03-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剑 我有话说

北京现有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北京城市总人口控制数量应该多少为宜?应当如何控制北京常住人口的迅猛增长?这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一个城市的常住人口由户籍人口和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流动人口两部分组成。北京常住人口的增长,主要不是来自于自然增长,而是迁移增长。迁移增长的

人口,除了北京自身发展需要“人才引进”以外,更主要的是大量外地进京人员的涌入。北京在全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较多,这成为大量京外人口进京的主要推动力。随着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日期的临近,筹备2008年奥运会本身又会提供一些就业岗位,全国人民对北京会更加关注。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北京每年净增的常住人口,相当于增加一个中等城市人口规模。按照目前态势分析,到2008年,北京全市常住人口将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再增加100万,很有可能突破150万,全市常住人口届时很有可能突破1600万。到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将突破1800万,很有可能达到2000万。

北京控制人口的难度在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本身是市场经济得以充分发展的条件之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也是全国人民的北京,没有理由限制外来人口的流入,因为这本身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北京作为环渤海区域的中心城市,要辐射区域,影响周边,劳动力要素市场的流动是必要的前提,如果北京对外来人口进行限制,不仅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与完善,也影响了北京在周边乃至在全国的形象。

实际上,大量外来人口流动到北京,对北京的发展本身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北京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外来人口作了重要贡献。统计资料显示,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中外来人口所占比重分别约为48%和43%,也就是说,这些行业中有近半数是外来人口。正因为此,北京市普通市民的衣食住行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和外来人口密切联系在一起。此外,外来人口中青壮年、男性占绝大多数,且年龄构成轻,这也缓解了北京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但人口的迅速增加,确实也给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北京是资源十分短缺的城市,特别是水资源和耕地,短缺的情况尤其严重。同时,北京也是人口分布很不均衡的城市。自1982年以来,北京人口分布更趋向于集中,而不是走向分散。近2/3的人口集中在1300余平方公里土地上,并呈进一步集中的态势,这也是造成北京交通紧张的重要原因。北京目前拥有各类机动车230万辆,并呈进一步增加态势,由于大多数居民生活和工作都集中在城区和近郊区,虽然市政府采取多种手段缓解交通压力,但从目前情况看,北京交通拥堵的现象并没有显著改观,特别是中心城区堵塞现象严重,无疑影响了整个城市效率的提高。

要缓解北京人口增长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一项重要措施是对城区进行重新规划,使城市功能由集中走向分散。2005年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进行重新规划,实施多中心与新城发展战略,将全市各类分散的资源和功能整合到若干联接区域的交通走廊上,实现城市的集约化发展。这对缓解北京人口增长的压力,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两轴”指的是传统的南北中轴线和长安街东西延长线,其中南北中轴线是北京几百年都城史以及北京历史文化长期发展留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这条中轴线在新发展阶段又向南北两端延伸,北部目前已经到了奥林匹克公园,南部到了永定门;而长安街延长线则是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一个典型的历史文化缩影,它几乎承载了北京政治、经济和文化所有的功能。“两带”,是北起怀柔、密云,沿顺义、通州东南指向廊坊和天津的“东部发展带”,以及北京西部山区以及延庆、昌平等连线的“西部生态带”。“东部发展带”是指对顺义、通州、亦庄等东部重点新城的规划和发展策略;“西部生态带”是指对昌平至沙河到首钢以及长辛店、良乡、黄村等其他新城的定位和发展策略。

“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提出,将使北京城市功能从集中走向分散,这对缓解北京人口增长的压力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北京处于单中心发展,城市功能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区,大量人口也集中在城市中心区。要缓解中心区人口增长的压力,通过其他方法很难奏效。从空间结构上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城市的一些功能从市中心转移出来,大大拓展城市空间,在市区范围内建设不同的功能区,在“两带”建设若干新城,吸纳新的产业和人口,分流中心区的功能,则会大大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增长的压力,也有利于分散北京交通压力,有利于建造适宜居住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建设的落脚点是为了人们的居住和生活,而适宜居民居住的环境应该包括好的工作环境,休闲和生活环境。而城区空间的拓展,城区范围从目前的四环扩展到今后将建设的七环,对人居环境的改善无疑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