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代国际贸易的新趋势

2005-03-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任娟 我有话说

知识经济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和资本,而是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它具有经济决策知识化、经济发展可持续化、资产投入无形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知识密集型产品成为重要的交

易对象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中技术、服务的比重将大大提高,经济重心将由工业经济时代的制造业向高新技术、服务业转向。近年来,主要工业化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均高于全部出口的增长速度,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在制造产业出口贸易的份额将占1/4左右。

国际技术贸易发展之所以迅速,主要是因为 第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都重视科技的开发研究,实行科技发展战略,进行科技竞争,把高科技产业作为制高点。谁在知识创新方面占领了制高点,谁就拥有了竞争的主动权。第二,世界技术发明创造与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蒸汽机从研制到生产用了100年的时间,而平面型晶体管从研制到批量生产只用了5年时间。产品技术更新的周期在20世纪70年代是5―6年,80年代是4―5年,90年代则是1―2年。第三,与技术贸易有关的社会条件日益完善,尤其是各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努力,为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法律环境。第四,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浪潮使各国的经济合作与依赖加深,国际技术交流更加频繁。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在20世纪上半叶不到50%,到20世纪末已达80―85%;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获得的。

在国际贸易中增长最快的是信息产品与服务贸易。信息产品将成为未来贸易的主角。目前,发达工业化国家的信息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信息技术产品贸易目前在国际贸易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许可证贸易,即技术专利、技术知识和商标使用权的交易;二是产品的贸易。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形式主要是前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主要是后者。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使美国对经济紧缩或经济周期的抵抗力更强,成为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可持续发展则是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目的。

网络贸易、电子商务成为新的贸易方式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网上贸易市场。网络贸易将会得到迅猛发展,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网络贸易使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电信网络上进行。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金融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音像书刊、软件设计、咨询服务、信息传递等;也有实物产品交易,它的交易磋商、签约、货款支付在网上进行,实物交付在具体地点进行。正是由于网络贸易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才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关注,纷纷制订各种政策、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和促进网络贸易的发展。

电子商业是信息技术进步在商业领域发动的一场革命。电子商业有望大幅度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且将给服务业带来巨变。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通过鼠标操作在电子商业市场上推销产品和提高利润。电子商业不仅可以提高生产率,而且还有助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因此,有关人士大力提倡因特网上的自由贸易区,倡导免征关税。

跨国公司飞跃发展,国际市场将高度一体化

跨国公司是新技术的主要开发者,也是技术贸易的主要交易者,它们成为当今拉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知识经济的兴起与迅猛发展并成为未来经济主流的信息技术产业,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主张敏捷制造和个性产品的规模生产。高新技术的实质是以先进的技术和持续的创新为基础,迅速将知识转化为产品并形成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而知识的创新、传播和使用则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信息化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企业的跨国经营变得更加容易和有效,跨国公司的发展出现新的飞跃。当前,跨国公司纷纷调整其发展战略,进行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技术更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将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在实现全球经济扩张战略的同时,也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最大的益处――技术转让。跨国公司以高新技术与各国开展合作或合资,这无疑将促进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

随着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的变化,一方面,发达国家将加快自身过剩技术、设备和资本的向外转移,以求产业结构的进一步高级化;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寿命周期的不断缩短,发展中国家单纯引进技术的后发优势将减弱,这就要求发展中国家在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开发、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加快有效吸收国际技术贸易的步伐,积极参与科技领域的国际分工和高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发展技术贸易。(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