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透视求职简历“注水”现象

2005-03-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视点记者 曹建文 本期策划 韩秀琪、徐可 我有话说
本期提示

目前正值应届大学生求职的高峰期,每个大学生都会制作一份尽量完美的简历,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这本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然而,日前两条消息则不免使人震惊:一条是某用人单位在所收到的128份简历中,

竟发现8人同时为某校的学生会主席,10人是该校同届同班“品学兼优”的学生党员、班长,有5名学生在校期间在同一家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过同一题目的学术论文;另外一条则是某单位在所收到的某校同届同班的30份简历中竟有16人曾担任该班班长。而据了解,求职简历上演这种“谎言秀”已是“公开的秘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求职简历“注水”?“谎言秀”究竟是在欺骗谁?怎样才能扼制求职简历“注水”现象呢?就此问题,记者展开了采访。

求职简历缘何“注水”

“一定是我的求职简历出纰漏了!”阿信是北京中关村某著名大学财经学院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面对记者的采访,阿信不无忧虑地表示:“简历是寄出去不少,但都如泥牛入海。到目前为止,仅接到一个面试通知,面试后也被拒了。而和我同宿舍的其他仨哥们,一个签了工行,一个签了人寿,另外一个也快差不多了。可我到目前为止心里确实是一点底也没有,心里着急啊!”

就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财经类专场招聘会上,阿信总共投了28份简历。回来后,他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邮箱看有没有收到回复。可除了那次不成功的面试外,再也没有收到其他消息。

“看来我得修正修正自己的简历了!”经过反思以后,阿信将问题的症结归到了自己的简历上。“现在很多毕业生在简历中都将自己吹得天花乱坠,如果我不将自己的‘辉煌经历’完全展示出来,就不会被用人单位看中。”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已经签了一跨国大石油公司的法学院应届硕士生小陈的话语中透露着无奈。“我们也知道在简历中‘注水’不对,可就业压力这样大,竞争这么激烈,大家又都将自己写得那么好,如果不将自己写得‘突出’一些,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又何来就业单位呢?”

在周末北京举行的毕业生人才招聘会上,记者随手翻看了20来份毕业生的简历,发现确实大都写着担任班干部或在学生会担任某一要职,“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校各科成绩均在90分以上”。这种只讲优点不论缺点的现象,在毕业生的简历中确实很常见。

针对此类现象,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廖永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生填写求职材料时扬长避短,本无可厚非,但为了‘充实’自己的实力而刻意在简历中‘注水’,则是一种典型的不诚信行为,应该引起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对于导致这种现象泛滥的原因,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廖小平教授将之归结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资源相对稀缺与就业需求不断扩张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必然导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造假行为;二是诚信意识相对薄弱。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造假行为,一方面是社会和市场信用度低的折射,另一方面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失效的反映;三是考试成绩相对较差。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求职造假者总的来说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群体,真正成绩好的学生一般是不会造假的。”

诚信才能铺实就业路

“大学生求职简历中的‘注水’现象或其他有失诚信的行为,确实给我们增加了许多额外的成本。”北京韵百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韦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无奈地表示,“2004年我们招了15个人,在工作中发现其中有些人的能力与他们简历上所写的存在明显差距。今年我们招人时吸取了教训,在通知面试时强调如果简历存在造假现象,将保留废除合同的权力。没想到的是,通知30人来面试,仅来了5个。我想,他们中的大部分其实是因为简历上‘掺了水’不敢来。”

北京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闻华博士也表达了与王韦迪董事长相类似的担忧。“看到大学生的求职简历,我的第一反应是,他们所写的到底是不是真的。现在大学生求职简历‘掺水’的花样不断翻新,一些学生为了增加自己的求职砝码,不惜夸大、虚报自己的资历,把‘芝麻说成西瓜’的屡见不鲜。”

“我觉得简历‘注水’的成本太大了,我是不会在简历上作假的,并且我找工作的经历也证明诚实不一定就吃亏啊!”已经签了深圳某著名高科技企业的应届硕士生小张告诉记者:“当时参与竞争我这个职位的一共有70多人,我自认为也不是最优秀的,但公司在通过仔细考察后却最终签了我。我想这主要是因为我所填写的材料都是真实的。”

“无论依据何种理由,大学生通过‘造假’来推销自己都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廖小平教授表示,“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主体,肩负着改善整个社会信用状况的特殊使命。因此,大学生在‘推销’自己时一定要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要靠诚实推销和实力推销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合力扼制“注水”现象

“注水简历”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的首要危害是容易造成一种不公正的就业环境,使真正优秀的毕业生不能脱颖而出,凭借造假的毕业生则可蒙混过关,进而给用人单位带来损失;而另一个更为隐蔽、破坏性更大的危害是,一旦大学生们的“造假”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就会造成大学生群体诚信度的降低。

“也不能把造成这一后果的责任全部推在我们身上吧!用人单位也要负一部分责任啊!”小陈很无奈地表示,“一些用人单位惟精美简历是瞻,过分强调学生的实践工作经验,一味将学历、干部、证书等当作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甚至于是惟一标准。用人单位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又如何能抵挡‘注水’简历的泛滥呢?”

“我们确实不能把所有批评的矛头都指向这些莘莘学子身上,社会其他方面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廖永安教授认为,“承担培育大学生重任的各高校缺乏相应的引导和监督,过于注重学识教育而不重视甚至于忽视诚信教育;而社会整体诚信度不高,信用体系的缺失对大学生的‘潜移默化’和‘隐性纵容’亦难辞其咎。但大学生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无疑是最大的,作为未来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该勇担重任,以诚信作为践行的根本。”

“要有效扼制大学生求职简历‘注水’现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廖小平教授表示,“对社会而言,应该尽快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将大学生的贷款诚信、求职诚信等统统纳入诚信体系范围,对造假行为及时予以公布;对高校而言,要充分利用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把以诚信教育为重点的公民教育抓好、抓实,同时负起相应的管理职责;对用人单位而言,要切实转变用人观念,完善人才评估机制,使‘注水简历’没有滋生的土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