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玩在市场边上

2005-03-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尚劲 我有话说
市场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不过,也正是市场的某些局限性,凸显了人们纳税“供养”政府的必要性。如此,经济学才能在一个较为完整的逻辑体系的基础上,与政治学的理论互为印证。简单说,在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就应该循着既定的程序进行适当的干预,这是经济持续运行、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

是这样说,做起来却并不简单。自去年底北京的六大景点嚷嚷要提高门票价格以来,全国其他地方景点门票价格涨声顿起,更有甚者,原来不收费的景点也实行了收费,其价格大有“一步到位”的架势……张家界的门票要从现在的158元提高到243元,黄山风景区的门票拟从130元提高到200元,黄龙景区拟将145元的门票价格提高到200元以上,丹霞山要把60元的门票价格提高一倍,原来免费的鼓浪屿景区则把门票的价格暂定为50元,并将向80元“过渡”……看来,景点的经营者们是生生要制造出一个高消费的领域。

市场上的高消费抑或低消费现象,只是需求与供给关系的一个表象。然而,作为公共产品的景点,几乎每种“产品”的供给都具有排他性,并因此带有天然垄断性;而人们对景点的消费却不具有排他性。这些特点,决定了人们与景点之间的供求关系不同于市场上一般消费者与消费品之间的供求关系。这个不同,就是所谓“市场失灵”的地方,也正是需要政府进行适当干预的地方。政府干预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防止景点这种特殊的公共产品在供给上的排他性,以市场的名义衍变成消费上的排他性。

我们知道,在比较完善的市场制度中,类似景点这样的公共产品,其“制造”与供给的成本大都是由政府来承担的。如果政府无力承担,那么,这既是政府职能没有到位的体现,也是公共财政的结构与分配不尽合理的结果。前者,表现在一些地方政府竟然把景点这种国有资产“剥离”出去,“借”给本应在市场上去竞争的公司进行无风险牟利的现象;后者,则体现在各级政府当下的财政预算对景点这种公共产品供给的忽略。这样,本应代表政府的景点管理者,就变成了景点经营的既得利益者。你说他们是代表政府的景点管理者,他们却拿出市场供求关系的道理来提高门票价格,抑制景点的人流(需求);你说他们是具有市场主体性质的经营者,他们却不曾承受市场竞争的风险,其所提供产品的价格也无外在的均衡价格的压力。你要用市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他们就向市场外跨半步,从而避免在主体资格、税收、定价方面的市场限制;你要用政府提供服务的规则来约束他们,他们就向市场里面迈出半步,免却了审计、以及公开其财务预算与决算等诸多麻烦……在体制转型期,这些景点的管理者玩在市场边上,市场内外的好处通吃,真是不胜惬意。

说到底,景点具有公共产品性的基础,就在于其所具有的地域、民族、文化、历史以及国家的象征性。这些象征性,是居住在这个地域的人们进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承载体,也是人类对自己文明的历史和价值进行认同的承载体。人们消费这种公共产品,其实也就是在进行这种认同的仪式。从经济上剥夺多数人对景点的消费资格,无异剥夺人们本应平等的认同权利。

实际上,景点管理者的涨价冲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负责管理这一公共资产的政府的放任不管,更可怕的是政府把景点当成了经济增长点。政府如何约束公共资产的管理者、如何平衡公共财政预算,这在经济学中有现成的办法可以遵循。而政府的作为如何被约束,则是经济学以外的问题。不过,经济学者也早有话在先:“市场失灵并不可怕,政府失灵才真正可怕。”看看当下已成蔚然大观的涨价风潮,信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