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2005-03-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邵文杰 我有话说

3月的北京,嫩黄的迎春花已悄然开放,中国农科院研究员贾继增指着实验田的青青麦苗告诉记者:“我是从事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工作的,种质资源研究是作物育种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我国有丰富的作物基因资源,仅建在农科院的国家种质库就保存有33万份,居世界第一位。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这一优势面临着挑战。”

努力提升基因资源研发水平

许多重要的优良基因存在于种质资源之中。目前种质资源是没有知识产权的,只有从中发现的基因进行专利登记后才能获得知识产权保护。世界范围内的基因竞争十分激烈,发达国家及一些大的跨国公司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与先进的技术,正加紧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种质资源中鉴定与克隆基因,然后将其转变为专利,高价卖给发展中国家,甚至进行技术封锁。

贾继增介绍,他们的研究重点就放在了种质资源新基因的发掘与种质创新。由他和张启发院士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农作物核心种质构建、重要新基因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通过5年的努力,已经构建了水稻、小麦和大豆三大作物的核心种质,初步发现了我国三大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布规律,对于这三大作物的遗传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1992年开始,贾继增就忙着筹建我国第一个作物种质资源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启了基因资源学的研究工作。正是由于他和他的老师董玉琛院士及同事们的努力工作,一个投资1.4亿元人民币、装备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实验室200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据农业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领域第一个重大科学工程。

近10多年来,贾继增开拓出了基于基因组学的种质资源研究新领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构建了高效发掘新基因的技术体系;创立了高效的种质创新技术路线,创造出一大批优异新种质,他们培育的抗白粉病优异新种质可在较长的时间解决我国小麦白粉病抗源缺乏的问题;开发出一批小麦新型分子标记,结束了我国小麦分子标记依靠国外的被动局面;获得了近万条小麦全长cDNA(基因的主要部分),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获得小麦全长cDNA最多的国家。

执著是取得卓越成就的源动力

熟悉贾继增的人都说,他是严谨的科学家。在工作中,他的率真和执著正是他取得卓越成就的源动力之一。

早在1985年,当时种质资源攻关项目没有将优异种质资源列入其中,他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忧心忡忡,就写了立项建议书,找所长、院长“理论”。院里说这是农业部定的,他就到农业部与相关领导理直气壮地“理论”,当时的那位领导批评他说不该为这件小事找领导。贾继增觉得自己是为了国家的科研事业,委屈地哭了,那位领导放缓了口气,并收下了项目建议书。后来这个项目得到了资助。他这种以科研任务为己任的精神和气质一直在影响着他的同事和学生。

1990年,贾继增在《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杂志上看到美国康耐尔大学一位学者发表的介绍分子标记技术的文章,敏锐地意识到这项技术将对未来的作物种质资源与作物遗传育种研究产生深远影响。就在这时,所里有一个美国洛氏基金会资助的出国进修名额,并把这个名额给了贾继增。但他考虑到自己是搞小麦种质资源的,而当时英国剑桥实验室在小麦分子标记技术方面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他提出要么去该实验室进修,要么就放弃出国。

后来,贾继增如愿到剑桥实验室进修,他的工作是绘制小麦第6部分同源群连锁图。这是一个人一年的工作量,但他在一年的时间内除了完成这一项目外,还完成了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及从国内带去的小麦外缘染色体鉴定两项科研项目,工作量比两个人正常的工作量还多。贾继增每天早上9点上班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或10点,有时甚至工作到第二天凌晨3点。周末和节假日除了去商店采购一周的食品外,其余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

目前,贾继增与他的团队已经连续两届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贾继增和同事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业科研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较大,前面的路还很远,肩上的担子还很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