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脑袋”和“口袋”一起富起来

2005-03-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董迅石 我有话说

文化是什么?2004年江苏省财政百亿巨资建设十大社会事业项目中有七项是文化设施,江苏人以其有目共睹的经济发展现状,诠释了他们对文化的理解:文化也是生产力,只有用文化富脑袋,脑袋才能让口袋富起来。

用文化支撑起经济

2004年江苏的经济增长以高出全国4.5个百分点而引人注目

。在经济欣欣向荣的背后,是文化在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

江苏的文化源远流长,从今天江苏“土生土长”的企业中就能窥见前人留下巨大的财富。苏南宜兴的紫砂工艺成为宜兴最大的产业,紫砂工艺品销往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无锡惠山泥人靠着得天独厚的泥土资源“走”遍全球,在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的同时,也让惠山人的腰包鼓了起来;依靠苏绣、云锦、纺织起家的轻工业,更是成了苏南地区的支柱产业。这些兴起的企业,无不是古人留下的精巧技艺和现代江苏人的勤劳、智慧的完美结合。江苏人依靠老祖宗留下来的丰富文化资源,为江苏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才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文化的点睛之笔。据史料记载,《二十四史》中有传者两万多人,其中6000余人是江苏籍人;清代114名状元中有40%以上的是江苏人;家喻户晓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有三部出自江苏籍作家之手或与江苏有关。如今的江苏教育成了江苏人的骄傲:江苏的高校数量占全国第一,江苏18岁至22岁人口中接受各类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其中苏州超过30%。江苏大量人才的涌现和古代江苏丰富的人才资源一脉相承。

文化为江苏经济的发展推波助澜,有时甚至起着关键作用。12年前在苏州设立基地的明基电脑,是第一家在苏州新区投资的台商。据了解,当年明基决定到中国国内投资设厂的时候,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深圳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齐全的IT制造业配套环境。但明基最后还是把地点放在了长江三角洲,理由很简单 苏州与明基所追求的企业文化相契合。

文化也是生产力

“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这是在江苏大地上红极一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理念。如果说江苏今天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昨天古人留下的文化资源,那么今天的江苏人更是着眼于明天的发展,在文化建设上下足了功夫。

早在1996年,江苏就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大量优秀精神产品的涌现,是文化大省的重要标志。江苏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中国图书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评比中,都走在全国前列。在累计九届评选的“五个一工程”中,江苏共有近70部作品入选,特别是文学、舞台艺术、中国画和书法、民乐等门类都是江苏的强项。“文学苏军”四世同堂全国瞩目,江苏成为公认的“文学大省”。电视专题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和电视电影《傅抱石》获2004年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作品奖。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获得所有戏剧类全国大奖,并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还在全国首创文化部购买该剧本5年使用权,无偿提供县级剧团移植的先河。在这些文化精品的背后,江苏的文化已经以“产业”的方式焕发出了生产力的无穷魅力。

“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已经成了江苏许多城市的发展思路。苏州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全市一年就接待境内外游客1750万人次,收入超过170亿元。江都的盆景艺术,远销世界各地,已经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

在“百戏之祖”昆曲被列为联合国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江苏又抢抓先机,占领制高点,固定主办中国昆曲艺术节,建设中国昆曲博物馆,使昆曲成为江苏的历史文化“名片”,同时也推动了江苏相关产业的发展。是文化,让江苏人的“脑袋”和“口袋”一起富了起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