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创新。《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的理论贡献可分为两
二是价值。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抓发展,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都要抓好,而农村的发展是重中之重,更要下大力气去抓。”《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正是抓住中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提供了实践迫切需要的理论,因而它对中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的意义不可低估。这种意义首先表现在对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内在规律的认识。它以中国农村的现状和党的十六大规定的发展目标以及邓小平“分三步走”的战略思想为指引,不仅揭示规律,而且对具体阶段的具体任务,完成任务的具体措施,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应对办法,都详细地加以分析和论证。这种意义还表现在它对农村现代化建设者的激励鼓舞。它对不同地域、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发展水平的中国农村怎样奔小康和实现现代化的相关问题,从宏观把握到微观操作,都一一作了详尽的阐述。它用指标、数据、科学的推断,描绘了一幅幅具体可感的发展前景,把9亿农民似锦的未来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它又用实证和辩证分析的方法告诉人们:“农民”的内涵就要发生历史性变化,美好的明天不是梦。这样,它就用理性的思辨托起了明天的希望,让亿万农民心潮澎湃,让建设现代化的热情像火山一样爆发。
三是导向。《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任何实践的发展都有待于理论研究的深入,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理论研究怎样才能深入 靠什么人来使理论研究深入 《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的著者认为:理论研究“首先要靠勤劳的双脚‘跑’出来”。为了求真求实,他们“考察了包括西藏、新疆在内的不同经济地理区域和不同社会发展水平的广大农村和城镇”。此举非同小可,实为一般人所不能及。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种用脚“跑”出学问的精神,正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能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为我们怎样进行理论研究做了很好的回答。其次,《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课题主持者既进行了长期的理论研究,又长期深入农村工作的一线,因为有结合本职工作进行理论研究的良好习惯,所以他不断有专业论文和学术专著问世;因为有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良性循环,于是集腋成裘,就有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这样令人兴奋的成果。而与“跑学问”的精神相比,结合本职搞研究的做法更具普遍意义,这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也反映了“学问”的实践意义。(张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