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研究、临床和产业化相结合应对国际竞争

2005-03-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 李凌松 我有话说

长江学者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科技界高层次人才的品牌,是高校科研和教育创新的领头人。作为长江学者,得到的不只是荣誉,更是重大的责任。我们面临的不只是填补国内空白,更是激烈的国际竞争。能否完成这样的使命,是摆在我们长江学者面前的时代考卷。

回国五年来,我们创建了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经过5年

的奋斗,北京大学干细胞中心已经成为中国干细胞研究、人才培养和干细胞产业孵化的基地。

针对如何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把研究、临床和产业化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在这里做一下交流。

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建立人源的胚胎干细胞系,直到目前还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前几年,我国的胚胎干细胞研究进展非常缓慢,原因就是研究和临床机构相分离。胚胎干细胞建系离不开体外生殖技术,而体外生殖的机构都设在医院里。我们先后和五家医院的相关科室开展合作,可是国内的合作研究缺乏传统和机制。按照医院的规定,我们的研究人员不能进入医院的生殖科室。相当一段时间,研究工作毫无进展。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我们花费200多万人民币在某医院的体外辅助生殖科,建立了胚胎干细胞实验室。我们的人终于能够进到临床。这样只用了半年,我们就建成了中国人群的胚胎干细胞系。更为重要的是,有了基础和临床这样紧密的结合,我们还大大改进了分离胚胎生殖脊干细胞的方法。我感到欣慰的是,经过我们中心以及全国干细胞研究者的努力,中国的干细胞研究和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处于非常接近的起跑线上,而且已经形成自身的特色。我们相信,在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某些方面,一定能走到世界的前沿。

面对剧烈的国际竞争,我们感到巨大的压力和紧迫感。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研究――医院――产业相脱离的管理弊端,建立资源共享和团队合作的管理机制,才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抢占干细胞研究和产业化的制高点。这里我有一个建议:国家应该建立一个“干细胞研究和再生医学国家实验室”,作为干细胞研究、临床应用和产业化三位一体的基地。该基地包括一个再生医学专科医院和一个胚胎干细胞研究所。有了这样一个国家级基地,我们就一定能够在胚胎干细胞研究方面,以及利用胚胎干细胞治疗遗传病、糖尿病、肝脏病和神经退行性病等方面,走到世界前沿,占领再生医学知识创新的源头,带动上千亿元与干细胞相关的医疗产业的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