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角色,从开始到完成,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期待和回味。前不久我完成了电视剧《张伯苓》的拍摄,对于我饰演的张伯苓这个角色,我同样有着期待和回味,而且可以说是我干表演这么多年来,最值得期待和回味的
张伯苓是天津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始人,是我国近代的爱国教育家。相比我演过的毛泽东,演过的雍正皇帝,张伯苓要平凡得多。许多人不了解他,还有许多人根本不知道他。包括接触这部戏之前的我,对张伯苓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所以当时接本子的时候也是犹豫再三。但是当我看过了剧本,又查阅了关于张伯苓的一些史料之后,我觉得如果我放弃了这个角色,那会是我表演生涯中一个遗憾。张伯苓以一个普通私塾教师的身份,把一个小小的家馆私塾变成了在世界享有声誉的南开大学。周恩来是他的学生,张学良是他的朋友,他也曾与蒋介石、汪精卫多有过从。他用人才丈量了中国近代历史。他对教育救国事业的执著,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反抗精神,都值得今天的人去崇敬。从表演的角度讲,他也是一个非常有荧屏可塑性的人。从接触剧本开始,我就被张伯苓这个人物所感染,甚至很多地方被他同化。
一个演员,并不是每一个演过的角色都是自己喜欢去演的,很多因素会导致这个问题。而如果演员找到了自己真正喜爱的角色,就一定会百分之百地投入。在拍摄《张伯苓》的这段日子里,我每天工作16个小时,早上5点起来化妆,到晚上8点左右才会结束一天的拍摄,而且每天的戏排得很满。剧里有一段清朝的戏,我为此剃了光头,在演《雍正王朝》的时候,我是带的发套。不仅如此,强烈的创作欲望让我一方面思考如何演,一方面也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创作状态。例如,编导采用了我的两个想法,一是开篇的倒叙方式,二是把对现实社会有观照意义的戏份加强和展开,这两个改动从宏观上为拍摄把握了方向。又如有一场戏是蒋介石要求张伯苓出任国民党考试院院长,否则要将南开收归国有。张伯苓发誓一生不参与政治,而且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大失民心。这时候去当这个官,谁都明白是个火坑。但为了南开,他接受了。面对学生和亲人的不理解和责问,张伯苓这时的心情是万般无奈的,剧本在这里没有设计台词,但我一路演来,也许只有我才最能了解他当时的心情,我脱口而出了“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句话,配合表演,很真实地反映了张伯苓当时的处境和心理,也得到了编导的赞许。拍《张伯苓》,我付出了比以往许多角色都更大的感情,热情,激情。作为演员,能够有一个角色让他这样付出,我觉得这是我的幸运。
塑造每一个角色,都要面对以前角色的挑战。我表演张伯苓这个形象,完全从毛泽东、从雍正的影子里走了出来,这是我最大的欣慰。相比对雍正的塑造,张伯苓多一些成熟;相比对毛泽东的塑造,他显得更丰满。完成了这个角色,我也完成了我表演上的又一次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