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木府三题

2005-04-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顾伯冲 我有话说

木府原是元明丽江木氏土司衙门的俗称。据史记载,木氏土司府始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朝,衰于清期,重建于今,至今已有600多年。

木府,是丽江大研镇的核心建筑。它坐西向东,背枕狮山,蓄虎踞龙腾之势;面向东坝,浴朝阳而勃发;玉河环绕,增清秀而活泼之态。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于1639年游历至此,不禁发出

了“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感叹。

一副堂联

丽江古城是一座古代民居建筑的博物馆,也是楹联的集大成。

徒步至木府,仿佛游入诗文的海洋。府署、住宅宛若北京的紫禁城。石牌坊、护城河、金水桥、三大殿;玉音楼、光碧楼、万卷楼、五凤楼,这些错落有致的建筑物上,都镌刻着令人目不暇接的堂联、台联、亭联、庙联、轩联、桥联、园联、馆联,阅之真可谓妙趣横生,趣味无穷。

“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这副悬挂在议事厅大门两侧的堂联,使多少游人在它前面驻足良久,品嚼深思。在当时视为遥远的南蛮之地,一个偏僻的少数民族的部落,每次接到朝廷的诏书感到如同红日的临近,而秉承不到国家的音讯心境却似白云般的悠闲。这种自觉将自己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自己的思想随国家命运起伏的情感,表现了很强的内聚力。

木府的忠贞爱国精神,还体现在一系列景物诗中。如《玉山瀑布》:“天上银河落玉峰,穿云喷雪吼蛟龙。千条练曳千山界,万丈虹拖万壑封。策杖仰观舒素抱,披襟坐对洗尘棕。不辞百折终朝海,泛斗乘槎我欲从。”

此刻,春风如梦,暖阳无声。我仿佛一条鱼儿倒溯着历史的溪流,游回了清、明,游回了宋、唐。那些慷慨悲歌的故事,那些征战边塞的陈迹,那些壮怀激烈的墨客骚人……让我明白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历经战和更替,聚散分合,迁徙与融会,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文明认同始终如一。

民街

据史记载,木府曾占地100多亩,布局模仿北京紫禁城,仪门、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玉音楼、三清殿沿着中轴线依次排开。由北向南二剖为三:西面府署,为木土司办公场所;中间木家院,为木土司生活区;东面南北花园,为木土司休闲所在。

作为古代纳西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木府,屋宇鳞次栉比,气势巍峨。但我想象不到的是,在护法殿和光碧楼中间的过街楼下面,竟有一条长长的民街,任黎民百姓随便过往,或赶集、或听戏,甚至驮柴驭马都行。据说,这是土司为真实体察百姓生活而设计的,它彰示着深厚的历史源渊,传递着朴素的执政理念。

明清两代王朝一直希望木氏土司遏制吐蕃南下,以保滇西北和平安宁。木氏对此尽心竭力,但又把安边的着力点放在安民上。木公作为知府,对民生疾苦颇为关心。他站在过街楼上,凭眺穿梭民街的芸芸众生,对百姓的痛苦时有所见,从而吟咏出许多心系民众的诗篇:“乱寇晚村忧出没,慰民新稻喜收成。杖藜转觉东桥暮,何处清笳客思今。”不仅如此,他到各地巡视时也不忘访贫于民:“妪泣桑株下,翁颓破板门。疮痍催租至,俯首不能言。”对在战乱、匪盗、重租的侵扰下,农民的痛苦、饥饿、逃亡,都满怀隐忧同情。

我倘佯民街,依稀可闻当年的车水马龙,仿佛听到人欢马嘶……几百年的沧桑变幻,给五花石板路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痕。木府那种朴素的爱民、忧民风格,让人追念和遐想。

天雨流芳

木府最前面的木牌坊牌匾上,题着“天雨流芳”四个大字,汉语之义是天降芳雨,地上流芳,以泽百姓。而纳西语音读为“特恩吕芳”,意思是“读书去”。

据传,“天雨流芳”四字原为明代董其昌手书。木氏土司以崇尚文明而匾额入门,可见府中的“万卷楼”绝不是偶然的。光绪《丽江府志稿》称:“楼中凡宋明各善本以数万计,群书锓版,大要俱备”。这是木氏十余代人用心积累的结果。

正是在木氏土司的影响和感召下,纳西族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还通过“天雨流芳”,对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创造出独立而完整的精神财富,历史地形成了自己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其对时间、空间、方位观念的认识,对阴阳、男女、雌雄观的认识,对天地万物和人类起源的认识,对善与恶的认识,对社会矛盾的认识等等,都突出地反映出纳西族独立的文化创造意识和原始思维特征。

提起丽江,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纳西古乐。其实,巴东文化、白沙壁画等都是艺术的瑰宝。从几百年形成的这浓厚的文化氛围,不难看到木府土司崇尚知识、重视教育,对于纳西民族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历史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