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外地农民女工在固始县服装加工厂生产服装。河南省固始县是全国有名的劳务大县,2004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470000人。新华社
记者汪永基/摄
在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城最繁华的街道上,两侧矗立的大幅彩色人物肖像磁石般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这座城市风光秀丽的公园内,有一座以翻开的大书为创意的雕塑,书页上深深镌刻着醒目的人名。这些肖像和人名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当年,他们身无分文走出家门,如今,他们把用智慧和汗水换来的财富投向故土创业,家乡回报他们的,是千金难买的荣誉和尊重。“我们就是要把农民工捧得高高的,举到天上去。”固始县委书记郭永昌形象地说道。
转移富余劳力成为支柱产业
近年来,信阳市的决策者们动员协调各方面力量,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服务。当许多地方务工还是一种解决温饱手段的时候,家乡高高伸出的双手,已经托举着信阳农民实现了“外出打工,当上老板,回乡创业”的三级跳。
位于豫西山区的信阳市,是以农业为主的人口大市,也是革命老区和扶贫大市,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工业基础又十分薄弱。因此,市委市政府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来抓,把服务之手渗透到农民打工之路的各个环节中,市委书记刘怀廉将其总结为,“走前抓培训,走中抓服务,走后抓维权”。
80年代初,信阳就有农民开始外出务工,盲目出走使不少人困难重重甚至无功而返的现实,让党政部门从最初的宣传发动,发展到如今的全程完善服务系统。《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的红头文件,使该项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量化分解到各个县区。专门设立了劳务输出管理局,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合署办公,协调有关工作;整合教育资源,将全市的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技工学校进行优化配置,组建成18个劳务培训基地。每年从财政扶贫资金中拿出15%,用于农民工培训。近几年,每年培训农民保持在5万人左右。农民经过培训后,掌握了一技之长,不仅增加了就业机会,更提高了劳务收入;农民工外出后,通过村帮村、邻帮邻,组织在家的劳动力在农忙时帮助外出农民抢收抢种,同时解决子女入学、老人照顾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切实保障农民工在外的利益
信阳创造性的成立了两个载体,一是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在全国首创了“源头建会、属地管理、联合互动、双向维权”模式,切实保障农民工在外的各种利益。去年6月,固始县胡族铺镇农民高正发、范少亮等四人在郑州讨要工钱时,被打成重伤,县工会及时派出两名副主席和镇工会同志赴郑州慰问受伤农民工,以组织名义及时与公安、劳动等有关部门协调,不但追回了拖欠工资,还最终使打人凶手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在外出务工经商党员集中地建立党组织,是信阳的另一成功做法。采取“单独建、依托建、联合建”的灵活方式,使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延伸到工地工棚,让外出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健全的服务系统使信阳劳务输出效益倍增。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市外出务工人员中拥有资产100万元以上的1242人,500万元以上的242人,1000万元以上的37人,5000万元以上的9人,亿元以上的4人。新县仅每年的国际劳务收入就使全县人均增收200元。人口大县固始,每年的劳务输出人数近40万人,全县开展劳务输出以来,先后有30多万人摘掉了贫困帽子。
搭建回乡创业的跳台
信阳市为农民工搭建回乡创业的第三级跳台。全市出台了21个配套文件,优化投资环境。固始县提出与投资者“零接触”。建立了该办能办的事马上出结果的“马上办”工作机制,进一个门办所有行政事务的“政府超市”,一个电话就能到现场解决问题的“经济110”专用工作车,并成立督察机制保证实施。从深圳回乡投资输气工程的弘昌公司,申请办理土地使用证一直未果。督察了解情况后,向国土局下发了黄色督查令督办,结果在6小时内完成了所有手续。目前,全市已有1.8万人回乡创业,投资企业3300家,涵盖一、二、三产业各个领域,去年实现增加值50亿元,上缴税金2.5亿元,分别占全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12%、16%。
最近,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专门把信阳固始县作为联系点,多次考察后称赞“三级跳”体现了改革创新,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条路走对了,要好好推广,这是河南几千万农民致富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