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基本上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办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按“铁饭碗”的要求“人人专业对口,人人学用分明”。而现在时代变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又十分紧迫地要求我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科技产品更新换代及知识老化周期的缩短之快已经超出了
因此,所谓“高质量”,就是具有能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要实现这一目的,作为高等学校来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的调整,课程体系的改革,教材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以及考核方法的改革等等。而在专业的设置,课程体系的调整,教材的改革等都实现之后,或者说在一个已经存在的大环境下,教学方法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好坏,影响能不能培养出学习型、创新型人才的问题。特别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很快,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招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一般高校的新生入学时的分数明显降低,而且参差不齐,并且较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在目前较普遍存在的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大环境下,如何贯彻 以人为本 ,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相同的大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解放思想,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是必须的。
首先,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或者说大部分学生不愿读书,因此,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听课率”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仍然是教师一个人在那里讲,念讲义、抄课本。尽管教师自己感到津津有味,甚至累得满头大汗,对不起,学生并不买你的账。对那些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来说,他的思维大概早已跑道课堂之外去了,即使教师有时来个启发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由于他的思维早已不在讲授内容之中,他怎么能与老师配合呢?因此必须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本次课要学习的内容之中,使得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去探讨。怎么才能实现这一点?要把“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讲课模式改变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实行“讨论式”,教师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求答案。
其次,正如本文开始所说,我们要培养学习型、创新型人才,就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和积极性。如果我们完全照本宣科,在那里抄公式,念讲义,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而不是通过上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去探索,这样培养的学生很难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也无法谈创造性。
另外,这种方法也是可行的。科学的创新和发展,无不是遵循“用已知认识未知,用已知研究未知,用已知解决未知”的原则。课程的延伸和发展无不是已有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具有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自学,去看书。只要教师作好“导演”,事实证明,学生是能够“演”的很好的。
我们知道,一堂课的质量好坏,开始的“引入”往往是极其关键的。一开始问题提的好,提的尖锐,就能很快的把学生带到问题之中,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所谓“讨论式”并不是分开小组由学生自己随意讨论。而是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一开始就把本次课要研究的问题或从实际问题的需要、或从知识的发展需要明确的提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去探讨解决的思路。在教师的“导演”下,学生自由发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导”是至关重要的,“导”的好坏决定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教师的“导”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明确思考的方向、指导探索的方法、帮助学生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讨论题是教师“导”的一个重要手段,“讨论题”质量的高低是“讨论课”能否上好的关键。教师必须深刻挖掘教材,提出有启发性、引导性、探索性的讨论题。“讨论题”应是学生读书的导引,讨论的提纲。它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讨论。还应通过“讨论题”对于复杂的问题达到分解知识点、化难为易的作用;对于学生不容易理解、易产生模糊的地方,还应通过“讨论题”起到澄清事实、画龙点睛、甚至给予总结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发言,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及时地发现正确的思路、把学生从错误的思维中引导出来,最后作出总结。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笔者在被认为数学专业最不敢轻易放手的《数学分析》课中采用了“讨论式”的教学法,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一向被公认很难听懂的大定理都是通过学生讨论自己解决,例题更不必由教师来做了。学生的能力有十分显著的提高,单从期末考试分数看,与采用“启发式”的上一学期相比,提高20多分。
现在,对于一般高等院校来说,学生的程度差异很大。上大学时,有的可能刚刚达到本校录取分数线,也有的可能与北大、清华的分数线相差甚微。由于学生基础存在的差异,因此需要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按照基础好的去要求,基础不好的学生就无法接受;按照基础不好的学生去要求,基础好的感到没意思,就可能影响了发展甚至被荒废。因此,如何因材施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实行“讨论式”的教学,有助于基础好的学生去发挥。但是,这仍存在一个“吃不饱”的问题。为此还应该辅以“开放式”。即结合本次课所学内容,在讨论题中加些更有探索价值的题目。它可以是课本内容的深化,也可以是内容的总结。可以有确定的答案,也可以是“开放”的,没有确定的答案,或者根本就没有确定的答案。总之,只要有利于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就可以留给学生课下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一堂课的结尾可以是“句号”,也可以是“问号”。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