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新跨越中”的浙江,在2004年给人们留下两种印象―――在数字上,保持高速发展的奇迹,去年经济增长率达14.3%,现代化程度位列上海、北京、天津之后,居各省区第一位;而在发展战略上,该省领导层忧心忡忡,粗放式的增长模式造成了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困境。
一边是“飞快的脚步”,一边是后继乏
财富和资源一直是发展的两面。以往,我们过于看重财富在数量上的增长,忽视了浪费资源所付出的代价,于是,时至今日,资源成为发展的“硬约束”。它的“硬气”在于,逼迫着人们重新思考关于发展的代价与方向。这意味着,在资源制约的“倒逼”之下,我们不仅遭遇了前进的“痛苦”,而且也获得了“重整旗鼓”的转机。审视问题,转变思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当其时。
当然,科学发展观并不只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困难时的应时之举,更是对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的经验总结和战略思考。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比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等等。从现代化的视野看,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出现,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如何把握这一关键时期,将事关现代化的兴衰成败。诚如温家宝总理所言: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发展结果:一种是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搞得不好,往往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见2004年3月1日光明日报)因而,倡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对矛盾和问题的“倒逼”作出反应,更是为现代化建设选择方向、擘画未来。
在诸多限制的“倒逼”之下,科学发展观所内含的“以人为本”、“全面”、“和谐”等核心价值,显得格外切中题意,弥足珍贵。这些价值追求需要决策者本着忧患意识,未雨绸缪,在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占得先机,取得主动。各级政府领导部门在现代化建设中充当领导者的角色,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了实现新发展,必须将职能转变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几个方面,彻底解决过去在发展问题上的历史“欠账”,突破“倒逼”所带来的被动局面,谋得持续、健康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