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上大学两年,丢手机两部,总价值5000元。作为一个学生,损失是比较大的,也给你精神上带来痛苦郁闷。为什么花钱买“郁闷”?皆因你的消费观念有问题。
当然,这消费观念的形成,与父母的教育观念有关。父母从小生活水平低,贫穷的细节记忆太多,所以,不想让你再过那样的日
我过去说过,大学时代是“将就”的时代,不是“讲究”的时代;大学时代是奋发向上,刻苦求知,为未来奠定深厚基础的时代,而不是享受的时代,生活方式也应以简朴为上,可是你总听不进去。比如手机,每次购买,在价格上都要与父母发生冲突,我们的意见是“能用就行,1000元以内”,可你总要在款式上、性能上有较高的要求,并任性地讲出许多理由。我们因为爱你,就作了让步,依了你(其实我们所用手机比你的差得多)。
如果你能好好保管使用,也倒罢了,而恰恰相反。东西丢了,还生闷气。你花钱买郁闷,一年一次,何苦?好在这次你吸取了教训,愿意买一款低价格的手机,我以为很好。今后就是这样的原则,容易丢失的东西,就买便宜一点的;价太高的,不仅丢了可惜,而且携带在身上也是一种负担。
经济上量入为出,精神上抓住主要目标,应是你读书期间的指导原则。为什么要量入为出?是因为学生时代自己没有收入,全靠父母供给,所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你每加大一分钱的支出,就意味着增加父母的一分劳动量,或者说就会减少父母一分钱的支出。父母都是工薪阶层,收入极其有限,基本上是个常数,这边支出多了,那边支出就少了。你超支了,我们就要节支,所谓的节衣缩食。
即使家里有一些钱,也要合理开支,用在一些有价值的活动上,比如教育下一代的身上。钱三强的母亲过去支配家庭生活开支,总是先把孩子的学费拿出来,然后再将剩余的钱分配用作其他开支。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对你的学习,是有储蓄的,在此之外,一切开支都在节俭。你知道了这些,就应该严格按照一个中等大学生的生活水准安排自己的日常开支。现在大学生中确有有钱的学生,但你不能学,你要节制花销,不冻不饿即可。
你不也经常喜欢引用鲁迅先生的话,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这也是一个哲学命题。“大树底下无好草”。家境好的孩子往往学习不好,这已被生活印证了几千年,也流传着无数的例子。
不少发达国家的有钱父母,在对孩子的消费上也非常“吝啬”,甚至到了锱铢必较的地步。比如,孩子的花费严格控制,一旦超支,便在下月的预算中扣除,并提前警告超支情况。因为他们懂得,再富不能富孩子,幼时养成的习惯影响人的一生。洛克菲勒家族曾是全美最富裕的家庭,但整个家族却崇尚节俭。劳伦斯・洛克菲勒的父亲定期检查家庭账本,监督6个孩子的日常花钱是否超支。沃尔玛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业集团,它的创始人塞姆・瓦尔通在临终前写的自传《美国造》一书中,这样警告他的后代:子孙当中要是有胆敢玩弄纨绔子弟的那类奢侈品,我到地狱里也要起诉他。这些例子足可借鉴。
精神上保住一个目标,那就是要勤奋学习,修养性情,锻炼身体。上次我在短信中送你一副对子:“爱惜精神,留此身体担当国家。拒绝诱惑,惟有健康负承大业”。望你自勉。
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