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才成为文物科研关键词

2005-04-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李韵 通讯员 吕建歧 我有话说

本报讯 中国文物研究所今年拟招聘6名科研人员,而前来应聘者中竟有20余名非文博专业的博士。这个“清水衙门”,是用什么吸引他们主动上门?

中国文物研究所的管理层认为 人才是文物科研之关键,科研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素质。然而长期以来,作为全国最大的文物科研机构,中国

文物研究所的人才配备与其地位极不相称。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在文化体制改革之初,中国文物研究所就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当成了首要任务。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惟一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也是惟一的科研机构,从2003年5月至2004年9月,中国文物研究所基本完成了从养人头向干事业转变,从养单位向干项目转变。

为了吸引人才,中国文物究所进行了很大的投入。比如,为博士一次性发放住房补贴3万元,硕士1.8万元。通过引进人才,研究所的人才结构发生了变化,现在拥有博士7名,硕士研究生21名,大学本科比原来增加了14%,高学历人才开始占到主体地位,大大缓解了长期以来研究所人才不足的窘迫境况,提高了重大研究项目的承担能力。

如果说物质待遇从优可以吸引人才,那么搭建平台、给人才以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中国文物研究所在改革过程中确定了以高水平研究基地和搭建“三个国家研究中心 国家文物研究中心、国家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国家文物建筑保护研究中心 ”为发展方向,努力创造出一流科研环境的前进目标。现在,他们承担了60多个课题项目,如“西部地区大型土遗址保护技术研究”、“全国馆藏文物腐蚀调查”、“新疆库木吐喇千佛洞保护工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 ”等。

“仅仅留住人才是没用的,如何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用好他们,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中国文物研究所党委书记葛承雍说。研究所制定了新的分配制度、奖罚制度,在政策上保护、鼓励钻研业务、公平竞争。把从研究员到实习生分成7个级别,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机制;对科研人员提出量化标准,对未完成者降级处罚;按任务定酬、按成果取酬、按业绩增酬,对突出贡献给予重奖,对科研成果转化和承担国家课题项目进行奖励等。这些举措打破了原有岗位出勤补贴的平均主义,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往日的“活找人”变成了今日的“人找活”,研究所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