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吃撑了

2005-04-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尚劲 我有话说
全国各地的奥校都被叫停了。我的孩子也在奥校学习。记得三个星期前,奥校通知停课的那个休息日,奥校门口,平日里互不搭话的家长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溢于言表的欣慰与兴奋中,分明又透着些许的焦虑和担心。我浏览媒体,从数学大师到学生家长,尽是对奥数的口诛笔伐。唉,人们又恨又怕的奥数呵……

其实,仔细想

想,奥数何罪?不就是弯弯绕复又绕弯弯嘛!对于那些有数学天分的孩子,这些弯弯绕和绕弯弯正是其兴趣所在,他们就是要在其中绕出个名堂来。问题在于,极少数孩子的兴趣,被一些“肉食者”谋划定夺成了孩子们获取某些紧缺教育资源的竞争性标准。于是,推波助澜的教研机构便把这种兴趣“栽培”到更多孩子的身上,而看出门道的家长们则矢志要把这种兴趣“移植”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就这样,个别人的偏好,被导向放大成了所有人的偏好,由此造成了奥数消费市场的畸形繁荣。然而,即使这样,也仍然怪不着奥数本身。正像一个吃撑了的人,不论其怎样难受,都怨不得其吃进去的食物一样。

吃撑了,怪谁?很难想象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在日常的食品消费中,会用一种食物把自己撑得肚歪。非理性的消费行为,来自非理性的市场环境,源自不合理的激励措施和竞争标准。“睡不着觉赖不着枕头”的道理,人人都清楚。但是,当睡不着觉的人看见睡得着觉的人三叩九拜地感谢枕头时,睡不着觉的人由此而生的非理性行为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这就是说,如果市场上的非理性的激励措施和竞争标准不改变,人们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也就不会改变。因此,对奥校一刀切或切一刀,利落是利落,痛快是痛快,可是如果小学生的奥数成绩仍然可以被用作择校的敲门砖,那么,对奥数的市场需求就会成为“地下”奥校生存的依据。

如果从学奥数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相信许多人都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学奥数。以我的小孩为例,他每个学期(11次课、每次两节课)的奥数学费是200多元,加上教材、练习册和两次复习课(另交)的费用,总共大概300元人民币,与北京其他奥校每学期动辄近千元、甚至过千元(语文、英语课“搭车”)的费用相比,应该算是便宜的了。但是,实际上,这远不是学习奥数的学生及其家庭所付出学习成本的全部。我们知道,一个人学会某种知识所花费的成本,除了学费以外,更大部分是为了得到这些知识而付出的机会成本,也就是为了学习这些知识而舍弃的进行其他活动的收益。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为学习奥数所付出的最大一部分机会成本,就是他们黄金般的童年时代。从小学三年级(有的地方已经提前到了一年级)起到六年级终,学奥数学生的几乎所有休息日的大部分都被占用了。这些学生,他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或有长进,但是,他们少了在家庭中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少了对人情事理的耳濡目染,少了对其他事物发生兴趣的时间与机缘……这种素质乃至人格方面的欠缺,绝不是像“补”奥数一样,花点时间就可以“补”回来的。

学奥数的成本如此,效益又如何?其实,即使是对奥数有兴趣的孩子,像现在这样急功近利的学习方法也会坏了他们的兴趣,败了他们的胃口,从而难以将其塑造成才。看看那些曾经的奥数尖子的今天吧:浙江大学数学中心执行主任刘克峰说:“在哈佛、麻省等名校,我见过多位得过‘奥数’金奖的中国留学生,其中成功者寥寥,他们的主要问题是研究能力差。”再来听听数学大师丘成桐是怎么说:“数学是做研究,奥数是做题目。获得奥数金奖只能证明考试的能力,而不代表研究的能力。我自己教过好几个得过奥数金奖的中国留学生,这些学生的学问太狭窄,考试有能力,思考没能力,甚至都不能毕业。”

成本如此,效益如此。这倒让我想起了一句美国谚语,套用如下作为本文的结束:你想让你的孩子出类拔萃吗?送他去学奥数;你想让你的孩子庸碌无为吗?送他去学奥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