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沈阳工业大学不断改革和创新,以发展为己任,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了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成为辽宁省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
学校的发展,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此,沈工大以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用人制度
坚强有力、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干部聘任过程中的公开、公正、公平也是群众的希望。2002年7月,学校党委在全校范围内实施了干部“全员解聘、竞聘上岗”的聘任制办法。竞聘后,处级干部平均年龄44.5岁,较以前年轻7岁,一大批高学历、有国外或国内知名大学学习经历、事业心强的年青教师走上了领导岗位。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带来了管理观念的现代化和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使整个学校的管理工作向高效、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
学校的发展需要调动各基层单位和每一名教职工的积极性,而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发挥全校教职工积极性的保证。2002年,学校制定了《校院两级管理实施方案》,简政放权、管理重心下行到学院。学校对学院实行跟踪过程的目标管理,学院内部实行过程管理,建立责权利明晰对等、分权与授权相结合的科学管理制度。年初,学校与二级学院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制定《学校对二级学院考核的指标体系》,对二级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风建设、招生就业等各项工作规定具体完成指标。年终,学校根据《目标责任书》和《学校对二级学院考核的指标体系》,对学院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将考核结果排出名次,奖励先进,惩罚落后。
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是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重要措施。但是,科学有效的改革方案是关键。如果方案不科学,只会事与愿违。为制定出既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校内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学校组成改革工作小组,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并反复测算,征求各方面意见,花费将近半年的时间制定出以“四定一聘” 定编、定岗、定责、定薪,实行聘任制 为核心的《校内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经过两年的实践,人们切实看到了改革给学校和职工个人带来的利益。教职工的收入状况明显攀升,尤其承担繁重教学和科研任务的一线骨干教师的收入更是成倍增长。2003年,教师人均年收入由2002年的25650元增加到35798元,增长了28%。体制顺了,机制活了,人心顺了,学校的局面新了,教职工的观念变了。过去不好安排的教学任务现在抢着承担。甚至有的多年从事管理工作的干部,主动辞去管理岗位,到教学、科研一线申请适合发挥自身特长的岗位。人人心系教学科研、个个争上高级岗位的局面出现了。很多多年埋头于教学、科研的老教授被聘为学科责任教授后,勇于承担责任。全校出现了教师人人关心学科建设、人人参与学科建设的新气象。
随着学校的发展,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迫在眉睫。学校经过分析,认为必须采取超常规措施,通过加大投入,通过压担子,建设自己的人才队伍。为此,学校启动了“321”人才工程,即到2010年,重点培养30名左右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200名左右教学骨干和学术骨干;培养1000名左右具有良好的教学水平和一定科研能力的基本教师队伍。以“321”工程为目标,学校制定了人才引进政策,从生活待遇、工作条件、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造成吸引优秀人才的综合优势,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按照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人才,取得很好效果。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2002年有95人,2004已达到131人,另有在读博士136人。目前,博士和在读博士已占教师总数的23%。
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使沈工大人深深体会到,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决不能求稳怕变,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学校获得快速发展,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