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航天接力第一棒

2005-04-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梁有余 王艳梅 本报特约记者 刘程 我有话说
如果把航天测控比作一场接力赛,那么,发射场的指挥控制站就是第一棒。“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最先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图像和声音,就是由这个控制站接收传输的。截至今年1月,该站已圆满完成5艘“神舟”号飞船、数十颗卫星和导弹的发射试验测量跟踪任务,荣获集体一等功。

惊心动魄:航天员座舱里发出噪声

太空中的航天器,很像一个放飞的“风筝”。测控,就是要保证“不断线”,把它牢牢抓在手里。为了练就“一抓准”的硬功,空中的卫星、飞机、气球,公路上的汽车、连绵起伏的山峰,都是这个控制站官兵平时跟踪训练的目标。

去年10月的一天,在太空巡游21天的某型号科学实验卫星即将返回地面。10点24分,卫星飞临大漠境内,测控人员迅速发现目标,及时给雷达系统发出引导信号;不料,一眨眼功夫,卫星信号消失了。如果丢失目标,“跑砸”了这一棒,将会给回收卫星造成很大困难。关键时刻,他们启动应急措施,仅11秒钟后,雷达又重新捕获目标,并跟踪了10余分钟,获得了宝贵的测量数据。2003年10月15日早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进入倒计时,杨利伟待命的飞船内突然传出“咔咔”噪声。“怎么回事?”指挥发射的各大系统老总坐不住了,焦急地询问。这个控制站的副站长白建军凭着平时练就的功夫,很快发现并解决了噪声问题。

每一次航天测控,都令人惊心动魄。然而,凭着精湛的技术,他们屡屡化险为夷。自1999年以来,他们累计跟踪飞船、卫星2100余圈,发送各种指令5412条,无一差错。

连战连捷:不放过一个疑点

2002年7月15日,太阳炙烤大地,戈壁滩如火笼一般。就在这天,指控站要执行4个不同型号导弹的发射测量任务,1000多台(套)设备参试,设备状态转换只有短短的15分钟。他们根据自己制定的《技术状态约定》,实行表格化管理,把任务中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状态的变化,每一个参数的设置,以及由何人完成、何人复查、何人监督都列成表格,确保“指挥零失误、操作零差错、设备零故障”。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前,细心的指控站光测室副主任陈辅锋发现,飞船发射窗口形成的太阳夹角将对两台光测设备跟踪、成像造成不利影响。为此他寝食不安,连续一周组织50多次跟踪、成像实验,写出《跟踪成像分析报告》,拿出了减小太阳夹角对任务影响的有效措施。

在科研中,任何一个疑点,都可能影响试验任务的成败。2001年5月,某次试验任务发射进入10分钟程序后,该站遥测设备突然发现箭上信号出现谐波,他们迅速组织人员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测,成功避免一起发射事故。

长年进行的质量安全教育,让这个控制站官兵自觉把国家利益和自己的岗位连在一起,养成“严、细、慎、实”的工作作风,取得连战连捷的好成绩。

大海捞针:为改正一个错误

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后,这个控制站承担了实时显示火箭、飞船飞行状态的《发射场指挥监控显示系统实时应用软件》的研制任务。该系统庞大复杂,要处理的参数有几千条。为确保项目按时完成,他们攻关不分白天黑夜。该站中心计算组组长赵传平为查找程序中出现的一个错误,连续在计算机旁工作64个小时,在5万多行的程序代码中,如大海捞针般地揪出了它。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他们攻克软件开发中的上百个技术难点,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仅编写的C 源程序就多达100多万行,稿纸摞起来足有2米多高。他们还大胆尝试,将三维电子地图用于试验产品飞行状态的实时显示,研发出“三维实时处理指显软件”,直观、形象地显示了目标真实飞行状态,为五次“神舟”飞船凯旋立下大功。

载人首飞任务中,按规定,测控设备只有“双捕”完成后才能发出指令,跟踪信号中断到重新捕获需要8 20秒时间,这期间如果发生异常需要逃逸,按原方案测控设备就不能发出逃逸指令,势必影响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这个控制站的官兵经过认真分析论证,提出根据需要随时可发令的“盲发”方案,取代原方案参加载人首飞任务,大大提高了飞船逃逸的可靠性。

近5年来,这个控制站共获得科技成果200余项,其中军队科技进步奖二十余项,培养出一批年轻有为的技术带头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