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经兰州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张正春教授披露后,在社会上引来了各种议论。今天,国家环保总局召开“圆明园整治工程环境影响听证会”,听取社会各方面代表的意见。几十位代表围绕这一工程,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4月13日
圆明园的功能定位是什么
圆明园管理处的代表在会上介绍说,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功能定位,按照2000年9月29日和2001年12月13日,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政府分别正式批复北京圆明园规划,明确圆明园的性质为遗址公园。
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以下功能:参观、教育后人,国际友好交往的教育功能;历史研究、科学考察和借鉴功能;东西方文化交流功能;游览休息功能。通过对遗址的整体保护,对山形水系园林植被的整体恢复和建设遗址,使人们感觉到过去皇家园林的风貌。
圆明园管理部依据圆明园总体规划提出了围绕三个性质、三个规划实现一个目标的基本指导思想,按照西部整治,东部调整,突出特色,开始着手进行环境整治工作。从2003年8月至今,完成了遗址保护、湖底防渗、管线预埋等多项工程。
针对圆明园管理部门的说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李?指出,圆明园遗址公园作为遗址,需要体现的不应是圆明园管理处所强调的“圆明园盛时的基本风貌”,而应是一个被强盗、被暴力毁坏了的中华民族历史上辉煌一时的古建筑、古园林残存的风貌。由此,才能使人们在这里感悟和反思历史,由此《文物保护法》中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立法目的才能实现。
遗址公园提醒我们勿忘国耻
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圆明园已定性是一个遗址公园,遗址有双重价值:第一,它是历史文化的遗产,它记录了一个历史事件。第二,圆明园经历了100年自然演变的过程,它是北京难得的乡土物种、乡土群落,它具有世界价值。
李文华院士认为,圆明园的价值首先是遗址公园,是我们国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民教育的基地,其地位在同类遗产保护地中不可替代,不是一个可以任意改变的公园和游乐园。“圆明园遗址是中国的,是中国全体人民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全人类的,保护好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这是与会者共同的心声。
北京市民代表刘根旺在发言中大声疾呼:勿忘圆明园国耻,忘记国耻的民族没有希望,“不向历史学习,将被迫重演历史”。
圆明园必须走出管理误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叶廷芳教授指出,圆明园管理部门这些年来要修复圆明园,重现昔日的辉煌,花了很多力气,做了很多事情,他们不仅是在清理山形水系,而是在重现当年的山形水系,把原来的水池子清除出来以外,把好多墙都重新造起来。这是一个悲剧,我们要保持被毁坏的原貌,一直保留下去,作为人类的教训。
“圆明园管理部门的做法,破坏了生态环境和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的整体风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李?教授指出,“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是整体性保有和维护其遗存的原貌。”
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在发言中质疑说,圆明园管理处想要更多的水,或者是想通过铺设防渗膜保存更多的水,目的实际上不是或主要不是为了“体现圆明园盛时的基本风貌”和保证圆明园的生态用水,而是为了开展一项在圆明园盛时根本不存在的,现代的商业性的游船、快艇经营活动。
圆明园缺水与提高节水意识
圆明园防渗工程的起因是解决圆明园缺水问题,但是听证会代表在发言中讨论到如何全面解决水资源的缺乏问题时,正如中科院院士钱易指出的,这次事件给我们所带来的启示远远不止圆明园,有两个值得借鉴的启示。第一,关于用水的问题,到底怎么用水。中国的水资源短缺,北方地区的水资源更为短缺,应该用三句话来概括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可持续利用的方针: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如果按照这三句话认真地做,北京水资源紧张短缺是可以解决的。第二,圆明园在处理水的问题上有很多做法是不对的。首先砍伐了那么多乔木、灌木,想改变成为人工草地,这不符合节约用水的需求,这样做是浪费水。把原有的天然湿地或者说人工湿地改造成湖面和养鱼,建设了这么多码头,这也是不符合节约水资源的方针。另外,用塑料薄膜防渗的做法也是不对的,隔绝了天然水循环的途径。
一位北京市民代表在发言中也提出,圆明园这么缺水,为什么不能使用中水?治理过的污水不能饮用,但是作为生态园林用水是完全可以的。北京每年大量的污水得到处理,有大量的中水,但是被利用的非常少。奥林匹克公园用的就是中水,圆明园为什么不能使用?而且中水很便宜,一块钱一吨。
围绕着圆明园防渗工程,代表们讨论的题目不断扩展,也许一次听证并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但听证会无疑是一次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活生生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