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17日电 在短短的11年里,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内的7项高水平科研成果,被国际权威的SCI(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论文104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4项,承担国家“973”、“863”重大、重点项目等17项……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青年团队着眼于科技创新,以树突
这个免疫学教研室成员大多是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年轻人,80%是博士,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他们没有搞短平快项目让大家先富起来,而是在教研室主任曹雪涛教授的带领下,把主要研究方向调整到基础研究前沿。
科学的敏感来自于群体。2003年他们在SARS病毒多肽研究上集中智慧,协作攻关。在SARS病毒基因克隆、测序、载体构建的工作上李楠副教授仅仅用了7天时间便为大家开展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在多肽设计和合成方面,万涛副教授应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很快设计了20多条多肽并马上合成;为了鉴定所设计的20多条多肽的功能,于益芝教授在两周内就建立了T2细胞多肽结合检测技术,王宝梅和陈华标博士等对筛选出来的肽诱导CTL的特性进行研究,利用转基因小鼠模型开展了功能分析。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他们在国际上首次获得SARS病毒表位抗原肽,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的《血液》杂志上。为征服SARS病魔,提供了科研基础。去年11月,免疫学教研室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首次在国际上发现了一种具有独特调控功能的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自然免疫学》杂志上发表,成为该杂志创刊以来首次刊登由我国科学家自主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新闻链接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对于多数中国百姓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词汇。用通俗的话讲,这类细胞就像人体的哨兵,当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内或人体内的细胞恶变时,树突状细胞会警觉起来,把这些信息转达给具有杀伤功能的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会进行紧急动员,前往病原微生物或恶变细胞所在地,去杀伤这些“入侵者”或恶变的细胞,以此达到让人体健康的目的。
二医大免疫学教研室主要科学家小传
曹雪涛:
28岁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教授;31岁,任免疫学教研室主任;32岁,任博士生导师;33岁,任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目前是国家“973”免疫学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国家“十五”“863”计划生物与现代农业领域专家。
于益芝:
博士,教授,教研室的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项目的负责人、国家“973”免疫学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的骨干。中国免疫学会和抗癌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的编辑部主任。
万涛:
博士,副教授,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负责人,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基金总额达286万。军队“十五”攻关课题专题负责人,国家“973”免疫学项目、“973”SARS专项、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以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主要参加人。
王全兴:
博士,副教授,留日多年。国家自然基金和“973”项目分课题的负责人。在移植免疫学研究领域取得系列成果。
陈国友:
博士,副教授,负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移植器官慢性失功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余篇 其中SCI收录12篇,5分以上杂志5篇 ,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
李楠:
女,副教授,博士,在国外著名学术杂志已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17篇,被SCI收录15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承担国家“863”“十五”重大专项课题,并被总后评为“学习成才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