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业大学向贫困生“三资助”

2005-04-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王庆环 我有话说

本报北京4月18日电中国农业大学把资助贫困生的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提出“三资助”的思想,在保证“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加强“知识资助”和“精神资助”,激励学生焕发学习热情,以实际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据了解,“三资助”的思想是由该校党委书记瞿振元提

出的。多年来,该校积极通过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资助、特困补助、减免学杂费等措施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和学习困难,但是他们在资助工作中发现,贫困生除生活困难外,在学习成绩、学习条件等方面也存在困难,他们获优秀奖学金的几率很低,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和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也低于其他学生,这是由于贫困生绝大多数来自教学条件很差的农村或中小城镇,英语教学基本都是“哑巴英语”,很少使用过计算机,而且,外语、计算机的学习相对要有较高的投入,但很多贫困生连最便宜的录音机、磁带也无力购买。另外,贫困生通常还承受着其他学生没有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一方面可以成为努力学习、增长才干的动力,同时也可能促使他们产生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

针对这些情况,该校开展了改善、提高贫困生学习条件的“知识资助”和以“感恩、诚信、回报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精神资助”工作。他们向英国的“ITOI”国际志愿者组织申请了11名外教,为贫困生补习英语口语和听力,2年多来共培训了2000多名贫困生,他们还为全校学生特别是贫困生提供免费的计算机机时,使他们能有较充足的上机时间。学工部还建立了主要为贫困生服务的“爱心之家”,配备了10台电脑、大量书籍报刊、各种外语学习课件以及羽毛球、乒乓球、棋牌等,为贫困生提供学习、娱乐的条件。

在“精神资助”方面,该校制定了受助学生与资助人座谈的制度,要求受助学生向资助人汇报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提醒受助学生在节假日问候资助人,使受助学生在与资助人的接触中体会到来自社会的关心与爱护。

爱心社是该校以贫困生为主要成员的学生社团,多年来,他们一直开展着慰问敬老院老人、与打工子弟学校学生联谊,资助贫困地区小学等活动。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贫困生的公德意识和回报社会的精神,据了解,2003年该校一名受到资助的同学主动放弃了获得的国家奖学金;2004届一名受到新京报资助的学生,在得到1000元的回家路费资助后,坚决不再接受其他资助,并主动将无法退还的资助款转赠中国扶贫基金会;2004届100余名受过资助的毕业生集资种下了名为“饮水思源”的纪念树,并承诺今后要尽自己的能力回报社会,帮助像他们过去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