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从今年开始,北京科技大学的新生入学一年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求情况,提出转专业的申请,学校不再对学生转专业做成绩排名的限制。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允许大学生自由转系、转专业,让他们就读自己喜爱的专业,体现了高校对大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尊重,有利于因材施教、人尽其才,也有利
这些担忧,看似有理,实则杞人忧天。从北科大近两年有条件转专业的实践看,并没有出现学生“跟风”大规模申请转专业的情况,学生对转专业大都保持理性和谨慎的态度。而复旦大学的实践更能说明问题,该校允许大学生转系、转专业后,一些原先担心会被踏破门槛的热门专业,转入的人数并不多,反倒是一些并不被看好的长线专业,在学生的二次选择时成了大热门。
退一步说,放开大学生转系限制之后,即使真的出现了基础学科、长线专业被冷落的情况,我们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首先,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科设置不尽合理,确实存在一些陈旧老化、跟不上科学潮流和市场需求的专业,这些专业受到学生的冷落以至被淘汰,并不是一件坏事。其次,即使有些冷门专业确实处于科学前沿、为社会发展所必须,把一部分学生强行“捆”在这些专业上也不是办法,根本的办法应该是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倾斜,来扶持这些专业的发展。比如,提高冷门学科、基础学科的教学、研究人员的待遇,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成才的空间等等,这些冷门学科可能就逐渐变成了热门学科。也就是说,把市场需求的调节与国家政策的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便可实现大学生转系的有序流动,既能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应用型人才,又能保证冷门学科、基础学科的发展后劲。
放开大学生自由转系、转专业,乃时代所需,大势所趋。让兴趣成为学生的老师,让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不再“从一而终”,才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理念。而禁止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终究与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相悖,终究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持学科均衡发展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