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成了时下媒体的热门话题。其实,最近几年,有关房地产的话题就没怎么冷过。先有所谓经济学家的“小康标准是普通民众有第二套住房、大学教授有别墅”的壮语,后有房地产大鳄的“为富人盖房”的豪言。最近的“热”,则是对住房贷款利率调整等若干措施出台的反应。
然而,媒体上那些投资机构的专家和
所谓“泡沫”,应该是用来形容实际情况的一个词;而众多的术语和数据则应该是用来说明问题的一些辅助工具。然而,当下许多有关房地产问题的讨论,实则已经变成了与实际状况无关、实际上也无关学理的一些文字游戏。其实,你用“泡沫”形容也好,不用“泡沫”说明也罢,实际情况却不会因为你所用形容词的不同而不同。实际情况如何?明摆着的事实就是,房价畸高。
从理论上讲,房价高不见得就有泡沫,而房价低也不一定没有泡沫;泡沫只是市场状况的一种描述,不是市场本身,更不是问题本身。但是,从我们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在许多城市,一个有当地平均工资水平收入的职工,如果以现在房价的平均价格购买一套能够基本满足使用需要的住房,那么,其一辈子的收入都未必够用。而如果考虑到现今房地产商们所建住房大都为非经济适用房,那么,不得不购买各种各样“概念”房产的普通职工,就是再搭上一辈子也未必还得完房债。当然,关于房价畸高,专家和房地产商们也都各有说法,隐隐约约似乎也要触及到高房价的真正原因,然而却都欲言又止,反倒使得那些浮在这个热门话题上的讨论本身变成了泡沫。这些泡沫,正凸显了那些正儿八经的假装讨论的做作之处。
实际上,现今房价构成上的“泡沫”以及“泡沫”的非透明性,堪称是房价畸高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这个原因不为当事者所道,是因为正是这些不可示人之处,才是房地产暴利的真正出处。土地供应的垄断性,加之地方财政收入取之于土地批租的合法性以及非公开性,由此奠定了房屋终端价格的“坚实”基础,也由此形成了一个与政府相关性极强的房地产业。尽管许多城市从前年底去年初开始在土地批租方面引入了竞价机制,但是,我们知道,竞价是适用于竞争性市场的机制,在国家垄断土地和土地资源紧俏的时候,表面公开但并非透明的所谓竞拍只会起到助推地价的作用,从而不断把垄断价格推向新高。最关键的则在于,这其中所谓垄断,并非市场垄断,也正是这种垄断的非公开和不透明,是房地产业超额垄断利润的真正来源。
其实,由种种说辞所构成的那些罩在房地产泡沫上的坚硬外壳根本经不起推敲。人口密度大如东京,土地面积少如香港,房地产价格也没有只升不降的道理。房地产价格曾在欧洲比肩前列的意大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净手运动”以后,土地市场买卖过程公开化,腐败官员再也不能与不法商人内外勾结上下联手,结果是什么?意大利房地产价格“暴跌”了将近一半!你看这个泡沫有多大―――如果你还把这称作泡沫的话。
自然,参与媒体“热论”的人,动机也各有不同。我看到一家国际著名投资机构的代表还在用其“高深”的经济理论来论证说某个地方没有泡沫,可就是在这个地方,连当地政府也在忍痛给房地产业降温。后来,当我从媒体上看到正是这个投资机构“趁热”买下了该地的一座写字楼,以致该项投资成了国际投资界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时,我也就明白了那个代表“不热”一说所由何来。不明就里的人跟在这样人的后面起哄吹泡泡,不摔大跟头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