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校长的丰碑

2005-04-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南文 我有话说

梁吉生教授的新著《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以下简称《张伯苓》 是继其《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之后的又一部学术力作。前不久,在第25届华东地区教育出版社年会上被评为优秀图书一等奖。

张伯苓是著名教育家,中国近代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代表了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一个方向。他以“私立

非私有”的办学理念,创办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及重庆南开中学,形成著名的系列学府,手订“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人才。但是很长时间,张伯苓的名字在政治浪涛席卷之下沉埋于谷底,他的教育业绩及其教育思想被人们所淡忘。20多年前,梁吉生教授最早开始了有关张伯苓的研究,搜集整理资料,撰写文章,编辑出版有关著述。此次《张伯苓》的出版,就是著者多年来研究的新成果,为解读中国早期大学校长提供了个性化的视角,树立了一个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不懈奋斗的典范。阅读《张伯苓》不仅会感到一种历史震撼,而且会引起深深的思索。《张伯苓》折射出一部近代中国教育的悲壮奋斗历史。

《张伯苓》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一是写出了一个教育家顽强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张伯苓50余年始终把兴办新式教育当作天职,把为国育才奉为终生使命,不重名利,不计毁誉,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清贫,从困难中找出路,从失败中找成功,不以学校为致富门径,不以办学为进身之阶,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是写出了一个教育家的办学理念和治校风范。作为大学校长最重要的是如何诠释大学精神,并且能够独具匠心地把办学理念付诸育人的实践。该书以主要篇幅突出总结和提炼了张伯苓大学教育思想的精髓,如第三章“以教育力量使中国现代化”、第四章“造成‘现代能力’之学生”、第六章“大学最要者即良教师”和第七章“构建有特色的私立大学管理体系”等。著者把张伯苓的教育论说与南开大学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并在中外大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下铺陈抒发,从而凸显出张伯苓教育思想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重新给予应有的历史地位。三是写出了一个教育家的人才观。人才是教育的最终产品,培养人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无疑也是校长的最重要职责。张伯苓认为,大学“以彰扬文化,研究学术,造成建设国家之中坚人才为目的”。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围绕“培养作什么人,怎样培养”这个学校教育的根本问题,形成了独到的人才培养理念。该书正是在这一点上,不惜笔墨,从“三育并进而不偏废”、“以德育为万事之本”、“熏陶人格是根本”、“爱国是培养人才第一要义”、“培育学生的‘现代能力’”诸多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张伯苓关于培养人才的卓识和人格魅力,令人信服地破解了百年南开何以人才辈出,何以涌现出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刘东生、周光召、朱光亚等一批杰出人才这一“南开之谜”,同时也为当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养分。这正是《张伯苓》一书的现实价值之所在。

历史研究重证据、重资料。详尽地占有资料,又能在纷繁复杂的资料中辨析史实的真伪,进而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是一个著史者的品格。梁吉生教授正是在多年积累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冷静分析来自大陆和台湾的左的或右的褒贬,将张伯苓置入适当的话语评价环境中,以公允求实的史笔给予张伯苓以历史定位,既不用今人的标准苛求,又摒弃不加分析地拔高;既重塑历史人物的浩然正气,又再现历史人物的人性情致。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该书不是一味地堆砌资料或者干巴巴说教,让人读起来很累,而是在打造学术品位中,努力追求可读性,传达多方面的信息。著者长于驾驭文字,文笔生动晓畅,蕴涵哲理,能使读者得到教益和启迪,更能感受教育家张伯苓的人格风范和魅力,为学术著作更好地贴近读者做了有益的尝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