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师德,教师的第一智慧

2005-04-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视点记者郑晋鸣 通讯员董迅石 我有话说
本期提示

当媒体对于当今教师的师德问题一再拷问之时,这样两位教师的离去却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小学女教师殷雪梅去世后有10万余人自发地为她送行;大学讲师晏才宏去世3天内,上海交通大学校园出现了千余篇学生的悼念文章。两位教师用生命绽放了极为

可贵的师德之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有人这样说过 “热爱一个学生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则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教育首先就是爱的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爱学生也是老师的天职。作为学生,他们时刻承受着来自父母、同学甚至社会的压力,所以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信任和爱。

然而由于现实中存在着太多的功利因素,教师对学生的爱也随之变了“味”。一位高中学生就曾这样对记者抱怨 “数学老师上课时明确讲了,我们数学不好的同学课后要到他家里补课,一些东西课上就不讲了,等到补课时再讲,一节课收费80元。”最起码的课堂内容都不能保证,却要拖到“补课时间”,这样的举动让人心寒。谁能相信这样的老师对学生有爱呢 而据记者调查,以补课的名义来收取“灰色收入”的教师不是一例两例。

究竟什么样的老师才算是一个好老师呢 爱岗敬业、孜孜不倦、爱护学生之类的准则已慢慢被这样一些公认的量化标准所替代 升学率、优秀率、论文数、班级排名……教师们忙于应付越来越多的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标准,把无形的爱心教育抛到了脑后。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因病去世的讲师晏才宏就越发显得难能可贵。

因患肺癌刚刚过世的晏才宏老师,把毕生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交给了课堂。据了解,晏老师的电路课场场爆满,在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以罕见的满分居全校之首,被学生称为“魔电”。很多学生称晏才宏为“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多位老师坦陈 “我教课比晏老师还差很远。”晏老师的去世之所以会在大学校园里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就因为他一生兢兢业业地致力于讲课、教书,淡薄名利,从来不去关心职称之类的虚名。如果不是对学生有着发自心底的爱,晏才宏不会如此“痴迷”于教学,以至于没有时间写论文而忽略了职称,不会在新房里专门辟出“答疑房”为学生们服务,学生们不会对他的离去如此依依不舍,也不会在他去世后自发地筹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发表上千篇悼念文章。爱的教育是相互的,鲜活的,只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教育。

师德,游走于平凡与伟大之间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他们不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道德基因的传接者。所以,师德成了衡量一名教师好坏的重要尺度。

江苏金坛市的小学教师殷雪梅用她的生命诠释了师德的内涵。面对飞驰而来的汽车,殷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汽车,救下了6个孩子,自己却被汽车撞出25米远,最终与世长辞。殷雪梅的举动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在她出殡的那一天,有10万余人赶来为她送行。但是,任何人在瞬间的壮举都是与他平时的普通举动息息相关的。正因为平日里已经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殷雪梅在危难降临之时才会挺身而出;正因为殷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踏实敬业,在她去世后才会有10万人为她落泪。在崇高师德的背后,是日常平凡的点滴积累。殷雪梅只是一位普通的乡村启蒙教师,她29年兢兢业业地为她的学生传授知识,在生命最后一刻她更是以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们上了人生的重要一课。

据有关调查表明 教师是学生一生中最信赖、最崇敬的人,也常常是最能影响学生的人。不可能每个教师都会面临危急时刻,崇高的师德也并不都需要壮举的一刹那的炫目来表现,高尚的师德更应该是寓于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之中。也许很多人都还记得北大校园里那个看包“老师傅”的故事。一个北大新生因为要去办入学手续,让一位看上去像校工的“老师傅”替他看包。一个小时办完手续回来,那位老师傅仍然很尽职地在替他看包。在后来的开学典礼上,他惊讶地发现那位看包师傅竟然是北大副校长、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季羡林用他朴实而又高尚的师德给那位新生上了大学校园里的第一课,那位幸运的新生也一定受益匪浅。

不管是小学里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还是大学里赫赫有名的学界泰斗,他们身上闪烁着同样耀眼的师德之光。教师是站在教育最前沿的群体,他们直接面对祖国的未来,平凡而又伟大的师德影响的是整整一代人。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师德是教师的第一智慧,当人们在不停地追问师德缺失的现状、拷问当今教育方式的弊端时,其实已经有很多“殷雪梅”、“晏才宏”用他们的生命之光点亮了“师德”这盏“灯”

2003年12月23日,当重庆市开县境内特大井喷事故发生后,21岁的教师谭世明第一个想到的是附近学校的学生。在通知了学校以后,谭老师又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地叫醒熟睡的乡亲,硬是把上百个人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却独独忘记了自己和自己的亲人,最后延误了逃离时间,导致他和7位亲人因中毒过深而全部倒下。2004年9月4日,重庆市开县境内小江流域发生特大暴雨,全县9479个师生被洪水围困。受灾学校的教师们舍生忘死,本着“一个不丢,一个不死,一个不伤”的原则,成功救出所有受困学生。许多家长接到孩子后还是把孩子送到了老师身边,他们说孩子在老师身边才是最安全的。殊不知为了救出孩子,老师们的家庭损失惨重 余杰在连夜赶往学校的山路上,差点被山上的泥石流吞没;刘方清家里的财产荡然无存,儿子被洪水卷走几十米远后才被人发现送进医院;赵永清为了安全转移学生,无暇顾及年迈的父母,一边背着学生一边悄悄地流泪。南京一中因积劳成疾而去世的花莜云老师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她的去世却牵动了全校师生的心,学生们用各种方式进行哀悼,当地媒体更是做了大幅报道纪念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好老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些老师就像“老鹰捉小鸡”游戏里拼命保护自己孩子的鸡妈妈一样,面对“老鹰”,他们选择义无反顾地张开双臂。这就是师德的力量。

“不知道天堂里是不是也会有人学习电路呢 如果有,他们真的很幸运。”如果不是痛彻心扉,在追思晏才宏的文字中就不会出现这样充满诗意的凄美文字。人心就是一杆秤,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不管是平时的琐碎还是瞬间的壮举,学生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当“师德缺失”、“教育之痛”被屡屡提及时,当“行为世范”的为师准则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开始扭曲时,这些教师却用生命书写了大大的“师德”二字,留给我们的,既是难以衡量的财富,也是沉甸甸的警醒。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