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30日电“清早我被闹钟唤起,跑步锻炼、学习外语;夜深人静时我如饥似渴博览群书。我心中只有一个声音:时间紧迫,我要努力!”这是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04级研究生郭倩晚上11点在中国人民大学通宵教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在人大,像郭倩这样的同学非常多。人大清晨的校园,
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张新同学经常是到教室熄灯后才回宿舍休息,对他来说,能在人大读书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2000年张新考上了新疆一所大学,但是由于无力支付学费而退学。在打了一年多的工后,他再次和弟弟参加高考,结果两人都考入了人大。“当时我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的,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真的贷到款。”他这样对记者说。来校后他不仅申请上了国家助学贷款,还获得了学校刚启动的奖励性贷学金,由此缴清所有的学费。现在的他已没有了刚入校时的迷茫和担心,将所有的热情投入到学业当中,“对他来说,机会难得,因此他比一般的孩子更加努力。”他的老师告诉记者。人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方面出自于对个人机遇的珍惜,另一方面,也源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该校党委书记程天权告诉记者:“中华民族正在和平发展,对青年人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人生机遇,他们刻苦学习知识,期望快点成才,成才以后报效国家。他们把个人的作为与国家的事业发展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这是他们思想成熟的表现,也表明他们在自己的成才上是有追求、有理想、有抱负的。”
为了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刻苦学习的好环境,人大注意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帮困助学政策,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保证他们能够踏踏实实地学习并顺利完成学业。另外,学校实行的主副修制度、第二学士学位制、本硕连读、延长毕业期限等弹性制度,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进一步扩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弹性。尤其是为学生转系转专业开设的通道,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去年该校共有43名本科生实现了“第二次选择专业”的梦想。蒋林是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学大三的学生,她是去年经过严格的考试从该院政治学专业转过来的。她非常感谢学校让她有机会弥补缺憾:“当年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不了解专业的内容。等学了一段,发现我真正感兴趣的是国际政治学。”还有,该校平均每周有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召开,每十天有一位外国大学校长来访,每月有一位外国政要、驻华大使或外国著名学者来校演讲,还举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共和国部长论坛、地方领导论坛、吴玉章学术讲座。高频率、高质量的讲座论坛,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学术大餐”的魅力,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