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七宝楼台:构建与拆解

2005-05-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晏选军 我有话说

虽然对梦窗词的评价历来争议颇多,但其词对当时和后世词坛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却是不能否认的。然而由于吴文英生平资料信息大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微隐难考,或付之阙如,加上他的作品绵密典丽,遣词立意幽邃迷离,研究

者往往难于索解,故颇费踌躇,正如夏承焘先生在《杨铁夫〈梦窗词全集笺释〉序》中所说:“宋词以梦窗为最难治,其才秀人微,行事不彰,一也;隐辞幽思,陈义多歧,二也。”由于每一位研究者的兴趣、视角、侧重点各不相同,这就使现有的研究成果中,还缺乏一种基础性的、对其人其词进行全面解析考察的系统之作。田玉琪先生知难而进,旁搜远绍,积数年潜研之功,以一部厚重的《徘徊于七宝楼台―――吴文英词研究》(下简称《徘徊》),适时弥补了学界的这种缺憾。

通观《徘徊》,书中独到精辟的见解时时可见,显示了论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勇于凸现问题的胆识。

首先,考虑到梦窗其人其词研究的现状,于词人生平创作《徘徊》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力争体现出自己的研究特点,重点探讨前贤时彦论述较为薄弱或者尚未深入的环节。论者又特别注意挖掘梦窗词所体现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人所抒发的生命真实。一方面是词人人生坎坷多舛的命运,一方面是无可挽回的时代颓势,二者纠结在一起,促使敏感的词人在创作中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表露出浓重的恐惧色彩。论者更精辟地指出:“吴文英词中的梦幻意识,不是令词人摆脱恐惧的良方,相反又催化了其恐惧的心理。我们说,吴文英的恐惧心理和梦幻意识,正是词人热爱生活、关心国家命运的很好说明。面对惨淡的国运,多舛的人生,词人并没有选择消极地逃避。”“在吴文英充满梦幻和恐惧的词作中,一方面我们看到了词人的‘预言’―――一个王朝很快就要灭亡的命运,另一方面是他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对爱情的执着―――对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依恋和追求。”应该说,这样的结论是令人信服的,在很大程度上廓清了以往的研究者多以吴文英为逃避现实、消极遁世典型的迷雾,尽量还原了作为词人吴文英的历史面貌。

其次,《徘徊》的另外一个亮点,是在方法论的层面上,给我们不少的启发。论者科学借鉴语言风格学和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沉潜玩味,大胆采用拆解“七宝楼台”的方式,对吴文英词的艺术风格作分类的、定量的研究,努力为我们开示出吴词构建“七宝楼台”浑融境界的具体途辙。与偏重感性和直观把握的研究方式相比,这种方法既有继承传统的一面,同时又提供了新的观察和切入视角,故所论颇多创获。论者首先选择单音节词进行词频统计,就吴文英三百四十余首词作而言,这无疑是一种费时耗力的工作,但恰恰可以从中窥见作者一丝不苟的谨严学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语法、修辞、用典、结构和声律等多个层面展开更加具体的阐释和论证,提供一种对其风格直接感知的方式方法,以便更好地展示出“七宝楼台”的全貌和精髓所在。尤其可贵的是,《徘徊》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单纯的对梦窗词字词章句和音韵格律的梳理,而且还能充分利用词中透露出的文学史信息,作为复原当时词坛风貌的一个重要信息源,将统计结果与温庭筠、柳永、周邦彦、姜夔、史达祖等人的词进行横向、纵向的比照,辨析各位词人表现出来的情感差异,从中发掘出唐宋以来词风的嬗变轨迹。

《徘徊》虽系吴文英的研究专著,但由于作者搜集资料较为赅备,且综合运用了多种学科的方法,描述论证中始终紧扣作品与史料,不为过甚之辞,加之行文流畅晓易,既为一般的读者了解和认知梦窗其人其词提供了便利,又为专门学者从事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读后自然会有探骊得珠之感。相信此书的问世,当能引来更多的古典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驻足瞩目于“七宝楼台”的构建和拆解。

《徘徊于七宝楼台―――吴文英词研究》田玉琪 著 中华书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