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我国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青海盐湖工业集团百万吨钾肥项目成功试产,它标志着中国钾肥工业又完成了一次伟大革命。作为这一项目的整体设计师,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李小松也跨越了人生的又一新高。
“献身一种事业,就必须承受巨大的牺牲”
1982年7
在此后的几年里,李小松先后参与或牵头组织了“卤水的分析化验方法研究”“深水盐田试验研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研究”、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盐田法制取水氯镁石及硼锂富集研究”“察尔汗盐湖卤水蒸发试验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逐步成长为盐湖的科研骨干。1985年,他被任命为原青海钾肥厂科研所研究室主任,1990年提任厂技术处副处长。在此期间,他负责健全了钾肥产品质量检验体系,制定完善了生产技术规程,完成了氯化钾国家标准修订……这些开创性的研究,为我国钾肥大规模开发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
“自己制造” 必胜信念撑起中国钾肥工业
1989年,青海钾肥厂20万吨一期工程上马,但当时的生产工艺是传统的浮选工艺,属于国际上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投产后产量一直达不到设计规模,产品质量也存在严重问题。厂里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改,却收效甚微。
1996年,时任盐湖工业集团副总工程师兼规划处处长的李小松,根据集团自行开发的反浮选冷结晶试验结果和自己多年对钾肥生产工艺的不断探索研究,提出采用反浮选冷结晶工艺,对一期工程进行改造。1997年8月,20万吨氯化钾车间的反浮选新工艺改造如期实现工艺切换,产品质量、粒度稳定,回收率提高。1998年5月,顺利完成达产改造。这标志着中国人依靠自己力量攻克了钾肥生产的工艺难题,成为中国钾肥技术革新的一个里程碑。
在进行20万吨达产技改的同时,盐湖工业集团一并规划了40万吨氯化钾扩能工程,这项工程从1997年下半年实施,计划2000年达产达标。当时集团只有两条进口水采船,难以满足需要。如果进口一艘水采船至少要8000多万元,当时公司难以承受。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李小松果断地说 “自己制造”。1998年6月,他组织了5个人开始建造水采船,1999年11月,水采船成功作业了。这是中国人建造的第一艘水采船,整个造价控制在3000万元以内,中国钾肥业从此有了自己的水采船。
正是凭着这种“自己制造”的精神,李小松主持和组织了多项科研和新产品开发 《低钠盐工艺研究》获共青团青海省委“五小”成果二等奖;《盐田法生产水氯镁石及硼锂富集研究》被专家鉴定为达到世界同行先进水平;以他为主发明的反浮选冷结晶专利技术达到世界同行先进水平,2001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发明金奖。
盐花世界的苦涩与美丽
与李小松一起工作了十几年的朋友李浩放说 “可以说,每一个节假日,小松都是在工地上度过的。”
李小松有很多遗憾 父亲病重,他不能守在身边;家中事务,全由妻子一个人操劳。他的女儿出生8个月就被放到农村姥姥家,直到两岁后才接回来,和父母一起住在工棚,读小学又被送到西宁和爷爷奶奶生活。
作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李小松有着比普通人更多的追求。他把23年的青春献给了盐湖,对他来说,没有比盐湖更重要的选择。
李小松1994年获化工部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6年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1998年被评为中国第九届“十大杰出青年”,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据新华社西宁5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