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陈春晓:为三峡移民孩子奉献爱

2005-05-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静 我有话说

“12岁的女孩王芙蓉,永远地离开了学校。三峡库区沙镇溪滑坡发生时,她和家人还睡在小船上,或许,她正想着假期能多打些鱼来卖付学费。现在母女俩一起永远留在了小河里。几天前她瘦小的身影还在校园里晃动。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三峡库区的灾情,关注王芙蓉一样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这就是陈春晓在一次发言中告诉大

家为什么她要留在秭归教书的原因。

陈春晓――从支教到留下来任教。为了三峡移民的孩子她奉献了所有的爱。为了那些孩子能重返学校在秭归到处都留下了她青春的足迹。

心系三峡再次支教

山区的贫困和孩子们求学的艰辛深深震撼着陈春晓年轻的心。她连续两年到三峡支教扶贫。

1999年,大学毕业年仅22岁的陈春晓,毅然报名参加了由湖北省委组织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三峡支教扶贫接力活动,来到库区秭归县归洲镇支教。在此期间,她利用休息日走遍该镇所有学校。课余,她步行2000多公里,走访了70多名贫困学生,她一次次拿出自己微薄的生活费和打工挣的钱救助学生。两年里,她先后捐款2000余元,让6名特困生重返校园。同时,她还向家乡同学及亲朋求援,换来的是“手拉手”活动捐款和对50多名贫困学生的特殊关爱。

一年的支教结束了。孩子们伤心的眼泪和潮水般挽留的人群,成了陈春晓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为了这割舍不下的思念,2000年,她以“再次支教三峡,不要一分钱报酬”的执著感动了湖北团省委领导。2001年5月,她因劳累过渡突患病毒性脑炎住进了医院,在她昏迷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叮嘱她的学生用功读书……病愈后陈春晓怀着永做大山女儿的坚定信念,放弃湖北省教育厅安排她到武汉任教等诸多机会,申请继续留在秭归任教。

山里孩子渴望关爱

13岁的屈万英在归州中学读初一,他家就在大山里,因父母都是盲人,生活几乎没有来源。对这样一个极端贫困的家庭,子女能上学是个梦。经陈春晓介绍,北京的一位有心人决定长期资助屈万英。每学期给他寄来500元,陈春晓也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捐出300元。受资助后,屈万英的住宿伙食立刻发生了“巨变” 每天的生活费从以前的0.5元“飙升”至3元,放假回家也可以坐车了,不用步行那么远的山路。这种状况没有持续多久,看上去屈万英仍然是营养不良。有天上午,陈春晓到学校查看金龙卡,偶然发现屈万英每天仍只用0.5元钱 其他的钱到哪里去了呢 事后一查才发现他买了一些生活用品如袜子、棉袄等,送给了父母,还给家里80元现金零用。为了不让陈老师生气,屈万英写了一份“检讨”,部分内容如下

我不应该把陈老师给我的钱带回家,这样做很不对。事后我才醒悟 初中3年如果一直这么下去,身体也会垮……全家的希望都在我身上。陈老师对不起 我保证以后……看完检讨,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吃饭时,“舍不得 ”此时,陈春晓的心酸不能言表。

实际上,像屈万英这样的孩子,在贫困山区绝非个例,他们渴望得到关爱。在陈春晓宿舍,各种求助信堆满桌子。她随意抽出一封 我好想读书,希望好心人帮我一把 我叫向建明……

播撒爱心山水间

陈春晓对山区教育的执著追求和对移民孩子的无限深情,深深感动着每一个人。2003年的冬天,她多次来到江南的沙镇溪。探望那里的苦孩子和他们的家人,并送去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有的孩子在这场灾难中离开了学校,因为这年的7月该镇千将坪发生山体滑坡。尽管她现在借到政府部门工作,但陈春晓仍牵挂着她的学生。在“春晓爱心网”上不定期公布贫困生名单和他们的近况,便于接受社会捐助。陈春晓还设了一个“爱心账号”。目前,捐款已接近1万元,这些钱将用来资助秭归山区的贫困学生。

尽管这几年秭归山区的教育环境有所改善,但毕竟陈春晓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要改变山区教育严重滞后的现状,最终要取决于现行教育制度的变革,比如在贫困山区实行“免费入学”制度。这样才能改变山区孩子读书的问题。

由于陈春晓无私的奉献,受到了三峡地区人民的特别爱戴。她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金质奖章、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称号。“其实我做得还远远不够社会的需求。我深感责任重大。帮助一个贫困生,就帮助了一个家庭。”陈春晓感慨地说,“如今,在湖北支教的团队越来越壮大,接力下去,让孩子们能走出大山。让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在这里实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