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城市的文化,绍兴永远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坐标。
王充、陆游、徐渭、蔡元培、鲁迅……鸿儒硕彦,辉耀历史的天空;大禹陵、兰亭、沈园、鲁迅故里……遗址旧景,遍布城市的街巷。
作为一个城市,绍兴文化的深度和密度,在中国城市中数一数二,但绍兴人并不满足,近年来,一个新名词―――文化软实力,在众多场
文化名城绍兴,开始了建设“文化强市”的新征程。
文化强市建设成为目标任务
丰富的文化遗迹每年给绍兴旅游业创造了数亿元的利润,鲁迅笔下的人名地名成了众商家抢注的商标……
的确,绍兴人对文化不可谓不重视,但你从中更多发现的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是手段,经济是目的。“我们要扭转这种文化上的短视行为。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是社会协调发展的两翼,缺了任何一翼,社会就腾飞不起来。文化建设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绍兴市委书记王永昌说:“绍兴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文化,加快构筑绍兴综合竞争的‘软实力’,实现区域文化由文化名城向文化强市提升。”
如今,文化已不再仅仅是手段。文化强市建设成了绍兴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改革文化体制发展具有绍兴特色的文化产业
增强软实力,需要硬功夫,离不开大投入。
绍兴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不断加大,近5年中,全市文化事业费总支出就达50多亿元。今年,市级财政就准备出资10多亿元,兴建市综合科学馆、鲁迅故里二期、市档案馆、中国绍兴黄酒城等设施。
文化也有产业属性。绍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开准入领域,吸引民间资金介入,形成了文化发展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资金筹措机制和投资运行体系。绍兴图书馆、绍剧艺术中心、绍兴艺术学校等重大文化项目中,吸纳民间资金近亿元,建立了总额1500多万元的绍剧、越剧等文化专项基金。目前,绍兴市有各类民营文化企业1933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近百家,全市文化产业经营总收入近百亿元,基本形成了以文化教育、文化艺术、文化娱乐、文化旅游、信息咨询等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体系。
物质产品有特色才有市场竞争力,文化产品也是如此。绍兴充分依托古今文化,将书法、绘画等元素融入文化产品之中,由此形成了花雕酒、竹编、珍珠工艺品、扇子等有地域特色的产品,打造出古越龙山、日月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从2000年开始,绍兴先后在上海、北京、台湾等地举办绍兴文化周,扩大绍兴文化的对外影响。2003年开始,成功举办国内首个以艺术家命名的艺术节―――鲁迅文化艺术节,吸引了一大批境内外游客“亲近鲁迅故乡、领略古城风情、感受名城文化”,打响了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
提起绍剧,人们就会想到《三打白骨精》。去年“七艺节”上又一出绍剧新戏《真假悟空》喜获文华奖特别奖和观众最喜爱剧目奖。《真假悟空》还创排了豪华版、简装版和草台版,一剧三版使它灵活地巡演于乡村、城镇和都市,赢得了艺术和市场的双重青睐。已举办了21届的中国兰亭书法节,向世人展示了绍兴“书法之乡”的品牌。而中国首家全日制书法专业高校―――兰亭书法艺术学院,目前在绍兴正式筹建。经教育部批准,书法将首次在这家学院成为独立学科,面向海内外招收本科学生。这是传统书法首次在高等教育领域登堂入室。
让先进文化更具感染力
如果说传统的绍兴文化更多是士大夫文化、精英文化,那么现代的绍兴文化则是一种大众文化,它更具有感染力,更能得到群众的认同。
社会要进步,关键是人的素质。绍兴重视挖掘名人文化资源,传承名人风范,营造学习名人精神的良好氛围。王永昌说 “要让许多想成为名人的人学习名人精神”。眼下绍兴市正在开展“绍兴名人精神代代传”主题活动,通过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景点,让更多的人得到感悟和启迪。绍兴还提出了打造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全民读书月”、“十佳学习型机关”、“十佳学习型企业”、“十佳学习型社区”、“十佳学习型家庭”等活动形成了全民学习的浓厚氛围。
广场文化活动红红火火。2000年绍兴市区城市广场建成后,市委、市政府每年有计划地组织40多个部门、单位举办40多场大型系列文化活动,社会各界也自发性举办50余场,现场观众多达30余万人次。
“百场演出进广场、千场戏曲进社区、万场电影进农村”,“百千万工程”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着艺术带来的愉悦。据统计,2004年市本级和各县 市、区 开展演出进广场250余场,戏曲进社区1350余场,电影进农村3500余场,参与和受益的群众累计达210万人次。
文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今在绍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文化建设,文化已成为他们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