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制度是大学管理与运行的规则体系。因此,研究高等教育就不能不研究大学制度。我认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架包括两个层面,即宏观层面(学校与外部的关系):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微观层面(学校内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提出这一构架的理由
首先,这一构架遵循了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包括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外部规律即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适应,内部规律即教育自身的运行规律如教学规律、管理规律。从外部规律考虑,本构架突出了四个问题。一是政府宏观管理。政府管理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这种方式由于政事不分、权责背离、封闭僵化,既不利于政府管好教育又不利于大学本身的发展。鉴于此,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体制”;“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本构架体现了上述精神。二是市场适度调节。大学应主动借助市场的力量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增强活力、实力和形成办学特色。当然,由于市场机制自发性、无序性等特点,其必须与政府的宏观调控相结合,因此说“市场适度调节”。三是社会广泛参与。大学既要以自己的功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要从社会中获取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资源,必须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实现服务社会和发展自己的双重目标。四是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政府应把该给学校的自主权全部交给学校,让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增强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力。
从内部规律考虑。本构架也突出了四个问题。一是党委领导。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既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又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准确性。二是校长负责。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应全面抓好学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并对政府、学校党委和全体师生负责,这是高教法赋予校长的权力和责任,也是办好学校的需要。三是教授治学。师资是学校的第一资源,而教授则是教师中的骨干,充分发挥教授在学科建设、学风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作用,是办好大学的重要保证。四是民主管理。充分的民主是治校的基础。实行民主管理有利于维护师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办好学校。
其次,这一构架体现了大学特征。第一,体现了学术性特征。学术性是大学最本质的特征。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高低,主要看其学术水平的高低。本构架提出教授治学,就是要强化学术权力,营造学术环境,提高学术水平,保证大学的学术性本质特征得以充分体现。第二,体现了社会性特征。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学校的社会性特征。一个社会组织要存在和发展,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组织自身的功能状况,二是社会对组织的需要程度,三是联接二者的制度环境。现代大学制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能对社会的需要作出迅速反应的系统。为此,本构架从社会广泛参与、市场适度调节、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等方面为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搭建了桥梁,为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三,体现了大学的自治性特征。大学自治缘于两个需要。一是学术发展的需要,二是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需要。本构架提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和从宏观、微观两个层次设计大学制度,也是考虑了大学自治的需要。
再次,这一构架符合中国国情。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政治上,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因此,大学制度的设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经济上,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学制度必须考虑市场因素。在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方面,政府对大学的管理正处在从微观向宏观、从直接向间接、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的重要时期,大学制度设计必须认真把握这一特点;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上,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大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互相支持,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已具有现实的基础。因此,大学制度也应该更多地依靠社会。
第四,这一构架富有可行性。研究现代大学制度,是为了指导办学实践,因而必须具有可行性。对于本文所提构架的可行性,除前文的论述外,还体现在它具有系统性和实践性。系统性是这一构架的结构特点。本构架根据大学运行的规律和影响大学运行的多重因素,构建了一个系统、完整、开放的制度框架。在大学外部,政府、市场、社会与大学形成交互作用;政府、市场、社会、学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网络型制度模式,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大学内部,把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结合起来,既能使学校管理工作科学、协调、有效地运转,又能实现党政权力、学术权力和公众权力的相互制衡,保证大学的方向性、学术性和民主性。实践性是这一构架的基础。因此,本构架是建立在实践与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很强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