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
现在回忆读中学的时光,几乎没有当今孩子们的压力,毫不夸张地说,在欢乐中读书,在游戏中成长,是我们这一辈人的特点。
我家距离学校较远,那时又喜欢上了文艺,有时参加学校社团活动,有时跟同学去逛书店,经常回到家里已经很晚。母亲唠叨管教是经常的,却不记得有什么约束,更多的还是叮咛,如路上注意车辆啦,放学早点回家啦,好好读书上进啦,如同春雨滴滴润在心田,总会照母亲说的去做。但有时也不完全听,因为这一路上的景致,对于少年人实在充满诱惑。
从我家到学校要乘坐老式的有轨电车,中途要换乘两三次。坐车时间太久了,叮?叮?单调的车铃声,难免让人心烦意乱,有时就中途突然下车,走进电影院看场电影,钻进书店看会儿蹭书。
有一次跟同学一起在书店,读到刘云若写的一本小说,书名好像是《街头巷尾》。故事是说一个富家小姐,骑自行车不慎撞了人,是个穷学生,富家小姐把他送到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小姐常去探视,一来二去两个人产生了爱情。刘云若是天津作家,写的是马场道一带的事,那里是富人区,几个同学对故事信以为真,就跑去挨着大宅院门,去找故事里的主人公。后被巡警发现,差点儿误认为小偷,看了校徽才放我们走。
还有一次是个大风天,傍晚放学换车等候时间过久,几个同学一商量就去看电影,是《三毛流浪记》。因为主人公三毛跟我们的年龄差不多,他的故事自然更吸引我们。散场以后出来乘车,我们就在车上议论三毛。这一条电车的线路是围着天津旧城区来回转,我们坐在车上瞎议论,既忘记了时间,又忘记了下车,不知不觉电车已经转了两圈儿,直到开车的叔叔提醒,这才停止议论下车。
距学校不远处有一所教堂,我不信教家里也没有信教的,只是这教堂的唱诗太好听了,有时放学回家听到传出音乐声,我就进去找个座位听唱。尽管唱词一点也记不住,意思更是似懂非懂,但那音调和伴奏的琴声,却很让我心旷神怡,觉得这异国音乐情调,比当时的流行歌曲好听。大概就是从这时候起,我开始喜欢听外国歌曲,像《可爱的家庭》《夏天最后一朵玫瑰》这些洋歌,都是在少年时代学会的。
中学时代早已离我远去,撷取当年放学路上的小事在这里讲,并不完全因为这些事记忆深刻,而是使我想到这样一个道理:只要自己真正把握好了,少年时代多接触一些事物,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未来,都会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这得感谢老师和父母,在我处于成长的少年时期,他们没有像“防贼”似的对待我,而是给了一个宽松宽容的环境。这一点对于少年人非常非常重要。少年人无拘无束的天性,如同山上流淌下来的泉水,想截堵无论如何不行,怎么着他也得择路而行。因此在写这篇短文时,我觉得那放学的路,正是我成长的路―――随意、自在、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