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对经济全球化存在一个误解,即认为要素的自由流动会消除地点的重要性,并认为全球生产网络将取代产业本地化优势。事实上,研究发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才、资本、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频繁流动的同时,产业更倾向于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内集聚,形成从宏观上看的部分产业地理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存在产业本地化发展走势的原因 一是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在以往的工业经济时代,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等机械式组织占有主导地位。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作的性质从个人工作变化为团队工作,从职能性工作变化为项目性工作,从上司权力变化为顾客权力。为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介于市场制与科层制之间的中间性体制的组织形式,如企业集群、虚拟企业组织、企业战略联盟、柔性组织等广泛流行,产业本地化的表现形式,即产业集群作为中间性体制的载体之一因而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是市场作用的强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市场的作用得到强化,市场信号在资源全球流动中日益发挥主导作用。此外,一些全球性或区域性经济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及其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作用也在强化。市场经济具有地理上扩张的倾向,它超越地理疆界,并将越来越多的世界人口纳入其影响范围。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下,率先进行规模生产的区域会拥有低成本与差异化优势,促使资源进一步向该区域集中,形成产业的区域集聚。如单个打火机的价值很低,在分割的市场环境下,很难形成生产规模,但经济全球化为打火机产品的区域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市场规模的支持,在我国温州地区形成的庞大的打火机产业便是例证。
三是本地经济活力的增强。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已经从依赖自然资源所赋予的比较优势转换到依靠区域创新网络所创造的竞争优势。非常规的、与创新有关的生产活动,如R&D、技术创新与扩散、中试生产和小批量生产却日益向特定地域上集中。标准化的批量生产的工厂以及高科技企业的生产制造环节,则向劳动力生产成本低的地方集中。在世界范围内,一些区域形成了独特的区域创新系统,产业集群条件、要素条件、竞争条件与市场条件的相互作用构成了适合产业本地化的经济环境。在外部经济效应、学习曲线效应、合作效应、自我增强效应等机理的作用下,一些区域的产业本地化大大增强,比如美国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以色列的特拉维夫、我国台湾的新竹及广东东莞等。
四是跨国公司在全球扩张中本地化战略。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在发展中,既有全球扩张的压力,又存在本地“植根”的压力。跨国公司所作出的投资决策,往往倾向拥有竞争优势的区域产业群的区域集聚经济。所以,索尼用“全球的本地化”来形容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与东道国内企业的合作,也倾向与当地经济结成各种形式的网络,包括产业网络或社会网络等,逐步融入到新产业区内已经结成的区域创新网络中,成为一个结点。同时,跨国公司也会利用区域网络的作用,不断扩大寻找合作伙伴的范围,提高利用本地供应商的效率,并且不断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立足本地,不断扩大东道国其他区域甚至邻国的市场。
五是技术创新的本地化趋势。知识的创新和扩散正是依赖于区域内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和企业间的相互信任。而且,通过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互作用和在地域上的不断集聚,增加了企业的外部学习机会,促进了信息的循环,提高了知识的创造性和组织之间知识、技术转移和扩散的速度,降低了交易费用,也继而提高了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效率。在产业集群内,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工艺创新、机械发明、组织改良得到迅速的传播。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源泉。
此外,经济全球化下产业本地化趋势还有其他方面的本地化的影响因素,如现有的贸易限制、文化差别、民族感情、正在融合的技术等。
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进产业本地化发展,我们首先应尽早制订相应的区域产业集群规划。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政府最好是间接参与到产业集群的创建过程中而不是主导集群的发展。让企业成为集群的主导者,公共部门和政府只成为集群的润滑剂或者桥梁。此外,政府激励的目标应是鼓励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和网络化,提供更好的公共计划和投资,促进建立集群内企业的交互联系,帮助建立集群内部企业的学习链,加快知识在集群内的扩散,促进整个集群的升级。同时,做好集群内的各种信息收集和评价工作及对外宣传工作,吸引外部资源。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全球化,市场机制的全球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浙江、广东、江苏等省的产业集群成长主要是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源于两种动力,一是市场需求的拉力,另一是市场竞争的推力。市场需求如同一个“胡萝卜”,引诱企业创新;而市场竞争则如同一根“大棒”,胁迫企业创新。市场在企业创新中起着“胡萝卜 大棒”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集群成长中的主导作用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关键是把企业培育成合格的市场主体。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是通过企业自发地追逐市场信号发挥的。只有市场主体合格了,企业才会对市场信号有灵敏的反应,创新的潜在利润、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感才会成为技术创新的动力。要赋予各种类型中小企业平等的竞争地位,让国有、乡镇、“三资”、私营等类型的中小企业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重组整合。在这种情况下,生存与发展的企业必然是善于创新的企业。
再次,应努力培育创新型的企业家阶层。企业家是与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按照熊彼特的理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创新,而创新需要企业家风格或企业家职能的资质,即创新精神与风险精神。阿罗也认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企业家的个人才能比企业作为一个组织的作用要大得多。企业家是高度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一种高效的对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往往有利于企业家的产生。打开企业的“黑匣子”,可以发现企业的规模是企业家能力的函数。只有企业家能力的发挥有充分的外部制度环境保障,企业规模才能扩张。
最后,应大力营造区域创新的软环境。目前,软环境的营造已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成为很多地方政府为增强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有创意的弹性政策措施。政府激励产业集群创新的理论基础在于弥补市场失灵和制度失效,其目的是加强企业之间的知识网络和联系,满足企业的各种需要。从世界范围看,各国所采用的集群政策有着显著的不同,至今还没有产生“最优”的政策工具。“次优”的方法是,通过各种政策工具的组合使用,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作者系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