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要有新认识
究竟
对信息化,过去通常存在两种认识。一种比较浅的认识,认为信息化仅仅就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另一种比较深的认识,认为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对传统领域的改造,包括产业、管理、组织等诸多方面。但是现在我们已不能再停留在这个层面,还需要进一步突破。当前这个阶段的信息化已经不仅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对传统的改造,而且还有信息技术本身和基于信息技术所包含、所带来的知识、技术、市场模式等的扩散和创新,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和重组。人类社会长期形成的其他的大量技术、知识和社会资源通过信息技术方式而获得空前的扩散、创新和丰富。
因此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的信息化已经不只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也不能仅停留在对传统的改造上,而要关注并高度重视由此带来的知识与技术扩散。信息化的目标也不再仅仅针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而更多地着眼于通过信息、知识和技术带来的社会资源重组。
信息化规划要有新思路
前面讲到,信息化的重心正在发生转移,认识上需要提高,信息化规划也相应要有新思路。笔者认为,根据当前我国信息化的情况分析和发展需求,建议制定如下发展思路―――以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变革为主导,开发和集成各类信息、知识与技术资源;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主体,抓住新机遇,推动体制创新,降低社会信息化总成本,并推动我国当前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为建设信息社会做准备。
概括地说,就是“信息技术为工具,信息资源为中心,平台驱动,在全面发展中解决现实问题”。具体来讲,就是要紧紧抓住信息化的重心,促进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并由应用深化形成渗透,最终导致变革;要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加强知识性产业和基于网络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依靠网络平台的开放性、服务性和社区性特征,扩大信息化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十一五”期间的信息化就要积极将信息化融入我国各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去,切实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过大、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和社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信息化应成为各项事业和改革的助推器,是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工具,是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信息化推进要靠新体制
过去的信息化规划可能存在一个“规划好、体制障碍”的通病,结果规划的指导作用打了折扣,原因就是在规划、执行、评价和完善的机制上出了问题。笔者认为针对过去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十一五”规划应予以特别重视,应该把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化体制作为信息化规划本身最重要的内容,也作为信息化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要有一整套运行协调的管理体制。目前信息化管理体制职能相对较为分散,协调难度较大。建议加强信息化的协调机制建设,合并和整合一些信息化管理部门,实现集规划、协调、管理、监督和研究于一体的强有力的信息化执行机构;二是创造一个能够充分吸纳各种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政府指导相结合,广泛吸纳国内外的资本、人才、技术和经验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
信息化执行要有新举措
一项好的规划必须要得到有效的执行。“十一五”信息化规划的执行需要一整套措施予以保障。强大的执行能力和持续贯彻是保障战略实施的关键。各地各部门要深刻领会,结合部门和地区自身特征,落实好政策。其中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化政策与措施力求实施阻力较少,能以点带面,示范效应好,引导性强;实施的措施要简捷、高效、惠及全局;政策和措施要妥善处理长期与近期、政府与企业、投入与效益、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国家与地区的关系,并能够给绝大多数企业、广大人民群众和政府本身带来明显的利益。
二是要强化各级信息化领导机构的指导、服务和监督职能,确保信息化战略在执行中不变形、不走样,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加强研究和宣传工作。
三是进行试点,成立常规的信息化领导部门,切实从行政职责上健全和加强电子政务的领导工作。加强对政府部门和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信息化教育,提高其信息化认识程度。
四是要促进信息技术成为第五公共资源,降低社会信息化的总成本,增强知识、信息在经济生产中的比例,促进社会创新,扮演好政府在信息化中的关键角色。强化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财政在公共项目上的投入,以及在原有信息资源上的整合力度。
总之,信息化是全社会当前的一件大事,要站在战略高度,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提高全国人民的信息化认识和素养。借助“十一五”信息化规划的机会,促进我国信息化阔步前行。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