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内蒙古不该只有马头琴

2005-05-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高平 我有话说

近来,内蒙古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中,有4件大事激发了人们对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化的高度关注。

静静地掩没在锡林郭勒草原上的元上都遗址将与元大都 北京 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内蒙古与蒙古国连手挖掘和保护蒙古长调,并申报世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文联和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启动民间文化传承人调查、

认定和命名工程及搜集、整理编纂《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和内蒙古各旗县卷《内蒙古民间文化研究成果总目录(1947―2005)》;启动《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工程,以现代化的音像手段保存、提取、演示民族民间文化。一场全面的抢救和保护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运动刚刚拉开帷幕。

内蒙古地区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民族艺术传统。多少个世纪以来,在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曲艺等各领域创造并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冲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民间文化遗产正以惊人的速度流失和消亡。作为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仅存在于文化传承人的记忆里,随着每一位老传承人去世,便带走一些文化遗产。因此,人亡歌息,人去艺绝的现象十分突出。

内蒙古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毅松在鄂伦春自治旗考察时发现,如今50岁以下的鄂伦春人会唱民歌的已经是凤毛麟角。口弦琴是鄂伦春族的传统乐器,今天这种古老的乐器在当地极为少见,会演奏的人更是难觅踪影。用桦树皮制作生活用品是北方狩猎民族特有的地域文化,被称为“桦树皮文化”,可是如今会做的人少了,许多关键工艺面临失传。由于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鄂伦春语言的保留和继承相当困难。毅松说,如果不采取措施,连鄂伦春语和鄂伦春族的说唱艺术,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灭绝。

蒙古族长调民歌一般用蒙语演唱,多流行于牧区。它的特点是节奏自由,高亢奔放,字少腔长,不少乐句都有一个长长的拖音,再加上起伏的颤音,唱起来豪放不羁,一泻千里。就是这种广为人知的艺术除了舞台上短暂的风光后,面临着整理、创新和传承的危机。蒙古族还有自己别具一格的曲艺艺术,具体可分为乌利格尔(说书)、好来宝、笑嗑亚热(蒙语相声)等。但这些神秘而韵味独特的艺术现在很少为人所知,有的接近消亡。其中乌利格尔 说书 曾在草原广为流传,《英雄格萨尔汗》、《蟒古斯征服记》等多篇英雄史诗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并且走向了世界。现在内蒙古乌利格尔的演出已是空白。一位艺术家形象地说,内蒙古不该只有马头琴。

现在内蒙古文联和民间文艺家协会已开始搜集口传文学作品,如神话、传说、故事、童话、笑话、寓言等,一些艺术团体在搜集整理少见的民族民间艺术表达形式,他们的成果都将进入《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

“推开一扇老门了解一段历史,听到一个民族独有的语言,它使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了深度和内涵。今天,在牛仔裤和流行音乐的面前,民族个性文化难觅踪迹。很多富起来的地区,城市建设千城一面,传统民居被砖瓦取代,民族服饰及其工艺日渐式微,老艺人相继离世。更危及的是,在经济文化变迁中抛弃传统、割裂历史与文脉,它所带来的文化传统的消失,比外力的冲击更具摧毁性”。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潘照东指出了文化与精神的辨证关系。

保护好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吧 因为它们是我们传承历史的路碑和文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