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纪录片的故事化看表现方式的创新

2005-05-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段晓明 袁立本 我有话说

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和观众所认同。这是多年来创作者们为了摆脱中国电视纪录片收视率下滑、市场冷落的困境,而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方式的结果。从2002年度和2003年度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获奖片中,可以看到以故事化来表述的纪录片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腊梅花儿开》、《雾谷》、《老镜子》

、《月亮田》、《狙击英雄》、《俺爹俺娘》、《惊心动魄22小时》、《刘雁宝的故事》等一批优秀作品,显现出讲故事在纪录片传播竞争中的力量。

在媒体传播竞争激烈的今天,实践总是走在理论的前面,电视媒体尤其如此。但是理论在实践面前并非束手无策,认真分析研究纪录片的特性与它的故事化叙述方式,我们就不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故事化是审美活动的内在要求

纪录片的故事化受到欢迎,原因就在于故事化符合受众的收视习惯。人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体,文艺作品也相应的有教育、愉悦和认识三大功能。愉悦功能不仅是文艺作品功能的一个主要方面,而且是实施另外两大功能的必要手段,文艺作品一旦丧失了它的愉悦性,另两大功能便无从谈起。

从大众传媒学角度来看,愉悦功能是现在电视媒体为争夺观众而越来越重视的一个方面。从纪录片的故事化、弗拉哈迪 纪录片师祖 的“搬演”,到纪录片栏目化,都是为了增加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同时也是对受众价值的挖掘和开发。传播学的奠基人施拉姆说过 最好的传播方式是人际传播,而在大众传播媒介中电视是唯一能够实施人际传播的媒介。但是电视媒体实现这种人际传播的方式不是以冷冰冰的面孔进行的“皮下注射”式的主观灌输,而应该是与大众平等交流的人性化传播方式,是贴心交流而不是高台教化。

中央电视台在许多电视栏目中明确提出 要做到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这个说法同样适用于纪录片的创作,就是说在记录内容真实性的前提下,以故事手法讲述事件,在叙述过程中重点渲染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在细节中刻画人物性格,从而以有机整体的故事情节去吸引受众,以活生生的人物个性去感动受众。讲故事是人们最早的叙述事件的口头传播方式,从宋代起,讲故事就以平话这种传播手段得到了古时市民阶层的喜爱。而今电视这种最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与最传统的传播方法结合在一起了,这正是现代传播的人性化的体现。故事化叙事克服了由于使用太多的先进器件而呈现的物质性、机械性,使这种传播行为更感性化、情感化,更引人入胜,更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接受习惯,其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市场的认可也是势在必然的。

故事化特征之一:有机整体性

有机整体性是故事在结构上的要求,形式上的有机整体是内容上内在发展规律的反映。只有一个有机整体的故事才能表达创作者的意图,揭示出纪录片真实事件背后的规律性和本质的真实。

我们在接受一个事件时,都希望有个完整的故事结构。但是,在纪录片摄制过程中,由于拍摄条件的有限,总是很难获取事件的完整过程,我们记录的往往是一个已经开始正在进行中的事件,甚至是一个已经成为过去时态的事件,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是尽可能地补充已经发生过的或无法拍摄的画面,尽可能地展示相对完整的故事过程。所以,在纪录片中,有机整体性是相对的,不是所有细节的和完整线性的有机整体,而是重要事件的有机整体,从中体现本质的真实和思想的深度。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已经成为过去时态的事件和细节,“情景再现”是一种可以适当运用的方法。“情景再现”就是根据历史事实,用表演的方法,部分还原过去的人物和事件。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可以让观众进入再现的过去情境中,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像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狙击英雄》 2003年度纪录片学术奖长篇一等奖 ,是一部中国版的《兵临城下》,它叙述的是抗美援朝战斗中真实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狙击英雄――张桃芳的传奇故事,这是一个过去了的故事,编导将纪实采访的整体风格与情景再现的表述方法相结合,把所有的情景再现的内容都完全融入到纪实采访当中,显示出对“情景再现”尺度的精确把握。当然,“记录”所承载的对于原生态现实的完完整整还原是一个几乎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学术界往往更乐意用的是“纪录片”这个名称而不是“记录片”,往往更愿意用“非虚构”而不是用“记录”来考量纪录片创作的特性。

故事化特征之二:故事化的叙事者

讲故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叙述者的存在。纪录片文本,作为非戏剧文本,它们与戏剧文本的重要分界在于叙述者角色的存在与否,在于它的结构是叙事方式还是行动摹仿方式。

在叙事文本中,叙述者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叙事文本的本质特性。纪录片属于影视文本,作为非戏剧文本,它的叙事制度要求它的叙事者角色的存在。而这个叙事者角色是由镜头语言叙事者和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叙事者充当的。电影蒙太奇是电影叙事的基本手段,它分为表现思想观点的表现蒙太奇和叙述情节展开事件的叙事蒙太奇,在纪录片中,除了镜头语言叙事外,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叙事者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它的叙事制度要求语言叙事者角色的存在,这是纪录片故事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它的传统形态原来是由画外音承担的,随着纪录片形式手段的更新发展,它更多地体现在主持人和出镜的记者身上。因此,在纪录片的故事化趋势中要求主持人和出镜的记者恰当地承担文本的叙事功能。这体现在纪录片不仅仅要求主持人对事实进行报道,而且要求主持人“讲”故事,只有用“讲”故事的形式,才能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建立平等交流。

纪录片作为一种对人文和历史进行深度思考和终极关怀的作品,当然得拥有精英意识,但是精英意识并不意味着可以置观众的兴趣于不顾,可以置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于不顾。如果纪录片的创作者偏离了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东西,无视普通大众的接受习惯和审美需求,精英意识只不过是创作者面壁独立的形而上呻吟而已。

故事化在纪录片中的运用,也存在着处置不当导致纪录片在真实性上的弱化和缺失的危险,这除了需要创作者有一种视真实为生命的纪录片的良知,还需在具体手段上给予严格的限制。但是今天,随着栏目纪录片特别是纪录片频道的创办,纪录片的故事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且,纪录片的故事化不仅是应对传媒市场的竞争和收视率的挑战,更是作为一种艺术的纪录片在美学上的内在要求,并且继续引领中国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世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