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生献给曲艺

2005-05-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金燕侠 我有话说

罗扬1929年7月生,河北省威县人。全国政协第八、九届委员。现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说唱文艺协会会长。

说起曲艺,人们想起的

是侯宝林的相声、骆玉笙的京韵大鼓、李润杰的快板书……随着这些让老百姓着迷的艺术家的渐行渐远,曲艺已经辉煌不再,陷入寂寞的境地。

今年76岁的罗扬老人,也和他一生所从事的曲艺事业一样,若非圈内之人,其作品鲜为人知。

1945年,罗扬在冀南革命根据地参加工作时,年仅16岁,任小学教员。“我年幼时幸运地遇到了两个流落于我们家乡的大学教授,他们的启蒙影响了我的一生。”没有高深的学历,却一生从事文化事业,罗老对自己的恩师感念至今。

罗扬21岁调到北京工作。“文革”时,因担任中国曲协副秘书长兼编辑部主任、中国文联党委委员等职,受到批判、审查,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1976年恢复工作时,他已经45岁,先后担任了文化部艺术局戏剧处负责人、中国京剧院负责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曲艺》杂志主编、中国曲艺出版社总编辑等职。

作为曲艺界的领导者,罗扬一方面将精力与时间投入到管理工作之中,一方面也抽出时间来潜心钻研曲艺艺术。一生与曲艺结缘,罗扬的《新曲艺文稿》《曲艺创新录》等著作,记录了他对曲艺的研究心得与见解。从他对扬州评话王派《水浒》、传统书目《皮五辣子》及对一些曲艺作家、艺术家的评述等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曲艺理论方面的造诣,还有他对地方曲艺品种的源流、衍变及艺术技巧等知识的熟稔程度。

罗扬对当前曲艺研究的状况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曲艺是文学、表演、音乐相结合的说唱艺术,有它自己的风格、特点和发展规律,当作一门独立的完整的说唱艺术来进行研究,是完全必要的。但在实际上,现在研究曲艺的人,大都是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需要、或者是从个人的爱好出发的。比如有些作家、诗人和音乐家,他们的研究曲艺,主要是为了从中吸取养料,学习和借鉴一些艺术手法和技巧,丰富他们自己的艺术行当。而全面地、深刻地揭示曲艺艺术规律和特点的专职人员,少得不能再少了。要推动中国曲艺的发展,应该有更多的学者,致力于曲艺的专门研究才行。

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曲协,于1986年2月启动了《中国曲艺志》的编纂工作,罗扬担任主编。据他介绍,初步统计,全国的曲艺品种有四百多种,职业的和半职业的曲艺工作者约十万人以上。《曲艺志》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系统地记录、收集、整理各地区、各民族的曲艺资料,集中反映我国曲艺的历史和现状,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曲艺界改革创新的成就和曲艺史、论研究的成果。

罗扬说,编纂《中国曲艺志》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在我国历史上,有编纂志书的传统和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但是从来没有人编过曲艺志,过去地方志中也极少反映曲艺方面的情况。所以说,曲艺志书还是一个空白,一切都要从头做起,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资料也很不完备,特别是经过十年动乱之后,曲艺资料大量散失,或被焚毁,或被化为纸浆,有些有成就的艺术家不幸逝世,更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曲艺编辑人员、研究人员也很少。还有些文化部门对曲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研究,不安排,或者推脱敷衍,以至工作难以开展。比起《中国戏曲志》等志书和文艺集成来,编纂《中国曲艺志》遇到的困难更多。

此后的十多年中,罗扬不仅在会议上、文章中为这部大型志书鼓与呼,还要抓许多具体的落实工作,比如,经常组织编辑部的同志到地方进行调查研究;组织各地同志交流工作情况和经验,交换意见;争取作家、艺术家、文艺理论家、文艺史专家等的帮助等等。

《中国曲艺志》是我国十大文艺志书集成中的一部,共29卷。作为这部书的主编,就像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总指挥,罗老感到责任很重。好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目前这部书已经完成多半。罗老从书架上拿出刚刚出版的《中国曲艺志・江苏卷》让我看,这部粉红色封面的大书,厚厚的,内容丰富多彩,装帧十分精美。“就差9卷了,预计再有一两年,这部志书就可以全部完成了 ”罗老兴奋地说。

罗老说,这部书的质量要求非常高,作为志书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因此无论从内容到文字,都要力求准确。《中国曲艺志》29卷,分省、市、自治区立卷,每卷都在百万字上下,罗老都要审读三遍,其工作量可以想见。

罗扬今年76岁了,由于工作需要,他前年才离休。一般他这个年纪的人,早已在家颐养天年了,但他至今仍然在为志书和曲艺界的事情忙碌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