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行为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是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有人批评从众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这显然是一种简单和片面的认识。至于人们为什么会从众,社会心理学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是信息性影响 informationalinfluence 过程―人们都希望信息准确无误,想了解给定情境下正
从众隐含的一个前提条件是 承认别人也是“经济人”。由于任何人都是自我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和最佳追求者,所以,某人从事某种行为,肯定符合某人的效用最大化法则。既然别人的行为都是对自己负责,所以我模仿别人的行为很大可能是对自己有利的,除非别人是傻瓜,而这种可能性又是较小的。
从众使个人减少了信息搜寻成本。任何人在从事某一行动前,总得付出一些信息成本,包括时间和金钱等方面。决断本身就需要时间,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用于决断的时间就会相应较长。对于一些优柔寡断者,会更是如此;但对一些果断者,相应用时就会少些,但此时有可能会造成较大失误。要进行正确决断,就得搜集信息,并且搜集的信息越多就会越有利于决策。但搜集信息需要付出成本,这时,其他人的行为选择本身就构成了一条重要的信息。
就从众所造成的结果而言,从众行为也显示了一种较为理性的特征。一般而言,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目的主要有两个 一是追求个人在社会中绝对位置的提升,包括生存和发展资源的绝对量的增加,各种机会的绝对扩展等;另一个是追求个人在社会中相对位置的提升,包括贫困相对程度的减少、富裕相对程度的增加、拥有各种发展机会的相对增加等等。就这两种行为目的而言,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后一种行为目的对个人而言在社会中的作用会显得更突出、更强烈。
一般而言,从众所造成的结果无非有三种 一种情况是别人吃亏。这时由于“我”与别人采取了一样的行为,所以“我”也跟着吃亏。但这种情况对“我”造成的结果是 虽然改变了“我”在社会中的绝对位置,但对“我”的相对位置影响并不大,因为别人都吃了亏。另一种情况是别人占便宜。这时对“我”而言,由于“我”采取了与别人同样的行为,所以,“我”也会跟着占便宜。这种情况对“我”造成的结果是 虽然相对位置变化不大,但绝对位置提升了。第三种情况是别人既不吃亏也不占便宜。这种情况对从众的个人而言,其结果是既不会改变社会的绝对位置,也不会改变社会的相对位置。上述三种情况总体的结论是 从众的选择对个人的行为目的而言,总体上呈现一定的理性原则,并非都是非理性特征。
从众行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心理不确定性的需求。个人从事任何行为,面临的约束条件无非有两种 一种是确定性,另一种是不确定性。在满足确定性的条件下,就无所谓从众的问题。因为情况是确定和清楚的,用不着去从众。如果约束条件是不确定的,这时,从众的心理就强于不从众心理。所以,在不确定的状况下,从众可增加一定程度的心理满足效用。
一般而言,个人从众的愿望与采取某项行为的众人的人数成正比。由于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偏好函数,所以每个人从众的愿望是不同的。对于风险型和开拓型人物而言,其从众的愿望就相对较低;另外,对于具有叛逆人格的人而言,从众的愿望也会相对较低。
从众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有许多社会现象的产生都与信息不对称有关。产生从众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也与信息不对称有关。由于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大了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的增大则很容易诱致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