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唱响历史的主旋律
在西柏坡、延安、井冈山参观考察的那段日子,让体育学院的邓智峰同学至今想来都深受鼓舞。他说,聆听历史,你不仅会被革命传统所感动,而且重新审视自己,你更会激发起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热忱。
去年暑期,江西师范大学从全校1300余名学生党员中精心挑选2
作为一个革命老区,江西省有着非常丰富的红色资源。触摸历史,就会触动一段经典的红色情怀。江西师大先后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武警江西省总队三支队等建立学科教育、调研基地,组织学生在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课程时前去参观,有力地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从2004年6月开始,江西师大启动实施了“红土地支教实习工程”,每学期组织10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基层农村中学进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这项工程不仅有效缓解了农村中学教师紧缺的压力,提高了当地农村中学的师资水平,更为可贵的是,一大批青年学子在广阔的红土地上经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了品质。
古色:弘扬传统的凝聚力
在江西师大,有一座著名的“显微亭”,是为纪念老校友、抗日烈士姚名达教授而建。今天,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时代学者“投笔从戎”的报国理想,激发起无数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怀。
江西师大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始终注重挖掘学校传统的古色资源,坚持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加以保存、恢复、挖掘,在留住学校的“集体记忆”的同时,通过邀请老校友、老同志座谈,著名学者来校作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在江西师大的老校区,每一栋有纪念意义的建筑都有标牌明示,写上说明性文字,警示师生牢记历史,爱校、荣校;学校积极开展以“师大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征文、演讲比赛等形式,明确“师大精神”和校训的科学内涵,探讨培育和弘扬“师大精神”的有效途径,引导师生进一步了解学校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广泛宣传学校的优良传统、战略目标和发展成效,进一步增强维护学校发展环境、共同利益和集体荣誉的意识。
江西师大的瑶湖,有一座造型为八根方柱的“江西师范大学校史纪念碑”,每一根方柱都篆刻有铭文,概述历届校址的变迁,已经成为一个“知我师大,爱我师大,兴我师大”教育的重要场所。新校区的路、桥、建筑,以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影响的人物、有纪念意义的事件命名,同样体现了学校悠久的文化传统。
蓝色:融进时代的大潮流
今年1月,陈亮和他的同学第六次来到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湿地调查。“走进湿地,我就像走进了母亲的怀抱。”陈亮兴奋地说。自2002年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湿地使者”以来,江西师范大学“蓝天”环保社团的湿地使者们,始终有针对性地把对湿地的保护和研究放在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上。这期间,虽然江西师大“蓝天”环保社团学生由于毕业走了一批又一批,但为了湿地的调查和保护,为了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得到锻炼,学校不断为这批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并在项目资金上给予很大扶持。
以“蓝天”环保社团为代表,在江西师范大学活跃着近60个学生社团,并每年开展活动300多项,营造起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二课堂。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扩大党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已成为大学教育的主课题。
2004年的寒假,江西师范大学安排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主题实践活动 4000余名大一的新生从各自家乡带回一小袋热土,然后与学校从创办地取来的泥土汇集一起,共同在新校区建设“小杏岭”纪念景观。通过这项活动,乡土与校园,家园与校园,联为一体,融合在一处,极好地弘扬学校的教育传统。
学校大学生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等社团非常活跃。去年一年,共开展“共建美好校园”、“我爱我家”等各项主题教育活动100多项,举办理论讲座200余场。统计显示 全校每年有近万名学生自愿成为注册志愿者,定期为社会提供义务家教等志愿服务;每年都有多名研究生主动放弃良好的工作待遇,到贫穷落后的山区支教;目前已有70%的大学生提交了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