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某企业以优厚待遇从高校引进两名专业技术人才,此后不久,该企业因结构调整而转产,两位引进的人才也因此失去了合适岗位,陷入无用武之地境遇。当两人提出准备到别的地方寻找机会时,企业负责人一口回绝,以他们进厂时签订的3年合同没有到期为由,拒绝他们离厂,并决定让他们改行从事行政工作。
这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地区、部门和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和争夺将日趋激烈,人才流动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对任何一个地区、部门和单位来说,人才的进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正因为如此,要留住有用人才,就必须大力营造公平公正的人才环境,形成正确的人才导向,使人才在宽松、宽容的环境中工作,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承认的荣誉感。而有些单位,为了人才不致外流,不是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才的作用上下功夫,而是层层把关,多方设卡,扣档案,压户口,千方百计堵住人才外流,致于“囚”住的人才能不能发挥作用,则不闻不问,弄得人才心情不舒畅,其结果,与公、与私都是一种浪费。
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对留不住的人才,或是一时没有用武之地的人才,不是鼓励流动,让他们人尽其才,反而“囚禁”不放,甚至让技术人员改行搞行政,让本科生去守仓库,使人才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说到底还是这里的领导者缺乏科学的人才观,存在人才单位、部门所有的狭隘观念。在他们看来,人才向外流动,特别是引进的人才又要跳槽出去,会落下留不住人才的话柄,自己脸上无光。这种想法是十分片面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自由流动,是激发人才活力的重要条件。对留不住的人才,或者一时没有用武之地的人才,“囚”起来,成为部门甚至是单位的“财产”,使人才资源闲置,这才是最没有脸面的事情。
鲧治水,堵而不疏,截而不导,结果山川漫溢,九洲成灾,终遭杀身之祸。到了禹,改变了治法,疏而不堵,导而不截,结果获得成功。在人才流动问题上,采取“堵”而不“疏”的领导者,不妨学一下大禹的治水方法,也来个以“疏”代“堵”,以“导”代“截”。这样,让留不住的人才流动出去,再引进自己需要的人才,让人才各显其能,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